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批评语用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是一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但关于批语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讨论了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语用策略,并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批评语用策略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教师合理运用批评语策略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引下,以凯特·萧邦的《一个正派的女人》为文本进行语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言语行为在刻画人物心理与凸显作品主题中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工具,为文学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从功能语言学视角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对该书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后,发现该模式既有优点又有有待商榷之处。优点是在言语交际行为框架里包含了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使得言语交际所涉因素与言语行为框架系统产生互动作用,将翻译批评研究与功能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但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对“翻译”及“翻译质量”的定义不明确、翻译中言语行为所涉因素及“语境”的涵盖范围模糊、语篇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及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关系不确定以及翻译中的“对等”与评估参数设置不全面。另外,其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本文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综述, 揭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应转向言语事件研究,即以言语事件为单位,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并就如何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介绍了四种研究方法.这四种研究方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批评分析法及语用研究法.  相似文献   

5.
语篇连贯是一种从语义层面到语用层面再到心理互动层面的动态过程.文章试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入手来探析幽默语篇三种不同类型的连贯,并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幽默语篇显性、隐性和互动连贯及其各自发挥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篇是具有交际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以访谈类电视节目话语语篇为研究对象,以语篇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访谈类电视节目这种对话体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的深入剖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言语行为对”的基本内涵;“言语行为对”的基本类型,“言语行为对”的组配关系。在访谈类电视节目语篇的结构中,对话体语篇从形式上看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配对关系构成的一个意义结构体,在内容上具有其内在的语义相关性,而语义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是跨话轮话题推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国外道歉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歉语是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近几十年来,对道歉语的研究从现代语言学方向不断向后现代语言学方向靠拢,注重对语言及其在使用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文章对道歉语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认为道歉语的研究是语篇的、评价的以及主体间建构的。具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个人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道歉语产生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协商,去选择自己的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这种对语言的多学科的微观分析会为道歉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了在汉语语境下研究具体言语行为的意义。根据Searle对具体言语行为的定义,阐述了批评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和规定规则。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选择某大学非语言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受试,搜集批评言语行为的语料。在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框架之下,改用B lum-K u lka的言语序列分析模型,围绕地位变量,对汉语批评言语行为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了一些常用的语言使用策略:给出原因、提供选择、提出必须遵守的原则、进行威胁、侮辱对方、提醒对方、追究对方以往的过失、惩罚、反语、质问、提出要求、表扬、睿智俗语和各种策略的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基本模式及语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评价言语行为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即时实施评价的一种言语行为,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性质和量级、语言形式等因素,具有致歉、夸赞、表扬、认同、建议、指瑕、批评等七种基本模式,不同类型的模式所采用的语用策略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的提出为言语行为识解以及语用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新闻语篇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述传达着各异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在冯·戴伊克提出的话语社会认知视角下,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外媒体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闻语篇中,言语行为的不同场境部分都可以转喻性地代替整个事态场境;用不同的场境部分转喻性地代替整个场境,其背后隐含着新闻语篇所欲意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对言语行为脚本进行不同场境的转喻性指代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社会效应和阶级意志。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行为的符号表达,话语行为大于语言符号,因而话语行为效能研究着眼于话语的建构意图、建构过程与行为效能,建立并运用话语行为过程分析法,基于大量日常话语分析,归纳得出话语行为效能的运作机制.即:在功能需求的驱使下,产生话语行为的动机——语旨;为了实现语旨,话语主体借助语用策略,调配语境、语情等非语言要素和语义句模、情态范畴等语言要素,共同形成话语表达,从而产生语效,实现交际意图,满足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话性是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回答等关系。学术语篇中不仅包含了作者,而且体现了作者之外其他人的声音。英语学术语篇的对话性可以通过间接转述、直接引用、评注词语、名物化、修辞和其它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以对话性作为一种阅读指导思想,语篇将得到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术话语权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的"话语权力理论" "文化领导权理论" ,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一直主导着世界话语权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对"学术话语权缺失" "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学术话语权提升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所在,学术话语权作为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及学术繁荣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异常深远;探寻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可为我国构建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为此,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国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用Vosviewer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进行热点主题分析,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等4个方面,通过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思考;并提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实践中,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可以创新学术话语权的推进机制。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国家战略和社会各界自下而上推动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的学术话语权分类评价指标、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话语权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提升学术话语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传播力度。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要利用自身力量创建一流的全媒体多语言的学术传播平台,让中国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传播至更远更广的国际舞台。最后,可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学术大师,并激励学术大师参与国际学术议题设置等。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论析了言语行为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不同层面上是如何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的。  相似文献   

15.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21,(2):131-140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新的历史、文化、科技及当代学术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整合,日渐成为研究者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创新的前提则是厘清学理边界,拓宽学术视野,将庸俗社会学与任何霸权话语从研究领域剥离出去.  相似文献   

17.
论语篇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语用学是对指示 (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 )、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等各个侧面的研究。[1] 文章从语篇和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会话分析理论方法、交际民俗学理论方法、互动社会语用学理论方法等方面来分析语篇语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话语从根本上是指中国所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中国的学术话语大略经历了从科学技术话语到社会科学话语再到人文科学话语的逐渐建构过程。中国现代学术话语大致可以划分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最大的问题是过于西化,在术语、概念和范畴上还比较单薄,对很多中国文化问题和现象缺乏有效的言说。建构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学习西方话语和继承传统话语,但更重要的还是创新,即根据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总结、归纳和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