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对马克思和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具体而言,从马克思和麦克卢汉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媒介背景着手,比较了二者对技术、媒介的不同考察角度,分析了二者对"技术或媒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从而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一致之处,也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强调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天,当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日益渗透于人类生活时,我们发现,新媒介的特点及带给人类的影响正好证实了麦克卢汉媒介观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同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指导着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的泰斗。回顾 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的麦克卢汉研究。麦克卢汉数十万字的译著已经问世,数十篇评论密集刊出。中国的麦克卢汉研究不会太迟,因为全球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也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 (语言 )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 (语言 )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 ,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的加拿大学派有两位巨匠。一是麦克卢汉,一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曾谦称自己是伊尼斯的“注脚”。他们开创的“媒介决定论”,业已证明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延伸论”、“迅息论”和“冷热论”著称。伊尼斯以其“偏向论”和“帝国论”闻名。本文介绍两位巨人的贡献,比较两人治学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文学新批评派对麦克卢汉传播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卢汉的传播研究深受文学特别是新批评派的影响:新批评派为麦克卢汉植入了形式主义的思想种子,让他迷上了文艺思维的模式,塑造了麦克卢汉式的表达风格,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述奉行"马赛克"式的随意、拼贴文风,而实质上却以"语言"和"延伸"为理论主线,并未脱离"媒介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在探讨媒介与技术的关系建构、揭示媒介技术的效果过程中,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抱有极其坚定的态度,并认为唯有艺术才能与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刺激和沦陷相对抗。艺术的挑战带来各种界限的消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去"化审美效果,这正是文艺美学致力于揭示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语言)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语言)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启蒙的延宕不仅因为启蒙自身的复杂性,其根源在于作为印刷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具有视觉性局限、世俗性悖论和技术性困难。通过对麦克卢汉所述电子时代文化的听觉性、神圣性和技艺性的分析,它们或可成为电子时代启蒙的希望。这样,媒介学家麦克卢汉将进入启蒙问题,实现对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海德格尔《物》一文的文本读解与意图阐释,呈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彻底的质朴追求,这一追求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其早期"形式指引"方法的放弃,以"在思中既没有方法也没有论题"取而代之。在这一质朴的追求中包含着"去思的途径"和"所思的事情"两方面,其意义呈现于海德格尔思想乃是"技术时代的存在哲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膨胀,揭示了本体论层面上的人的消溶,从而与后现代的"主体死亡"叙事相合。海德格尔认为应该拒绝对象化的主体体验,这种方式却可能加速本体论意义上人的死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主体,在其看来,当代主体意味着对人类世界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诠释,并在多种偶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中面临选择,主体的困境即在于此。"屌丝"这个新词中所包含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主体身份选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诗人之天命观是其诗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内含着诗人之“世界”、诗人之“返乡”及诗人之“倾听”,隐含着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反动和纠正。蕴涵着哲学与诗学的融通。关注诗人之天命,旨在以“它者”的视角,消解传统艺术理论中对创作主体认知的僵化和凝固。  相似文献   

16.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入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  相似文献   

17.
在卢卡奇把"总体性"作为检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之后,总体性始终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核心。总体性思想的产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理论的继承,是对第二国际、物化意识、实证主义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回应。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性,对理解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已成为学术热点,但学界对于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层次划分等基本问题依然缺乏足够讨论。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文献发现,虽然融合一词是这一概念的核心,但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一词,并且至少可以从技术、经济、组织以及制度四个维度来分析和理解其内涵和层次;同时,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组织以及制度等多个构面和层次的概念,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悲剧和哈代悲剧小说的比较研究中,较常见的是以命运观和人物性格为中心进行对比。可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情节;哈代也认为对小说而言,情节或者说结构的重要性胜于人物。因此,以情节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亚里土多德看来,好的悲剧情节必须要有发现或突转,二者是引发观众怜悯或恐惧的关键要素。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众多的偶然或巧合与其说是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的反映,不如说是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古希腊悲剧情节中的发现或突转。通过对哈代短篇小说《同乡人》的分析,可以印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20.
风在农耕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占代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先秦的民歌又被称作风。风又因其无形无象而游荡于天地之间,使得《庄子》以风喻道。而老庄的思想对海德格尔后期诗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从风去理解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