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个非常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对其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着重从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整体/关联的角度对《围城》这一文学巨著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翻译教学对学生隐喻思维习惯培养和隐喻翻译能力的发展重视度不够。本研究分析了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以实验检测了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及隐喻能力与翻译能力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优越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隐喻能力与翻译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隐喻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近年来影响着各个领域的研究。翻译其实是一个喻化的过程,译者可以运用隐喻思维在非隐喻语翻译过程中增添新的喻体,但同时须注意语境对创造性喻化翻译方式的约束和限制。  相似文献   

8.
成语中隐喻的翻译一向是成语翻译的难点。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不是概念隐喻,但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1999年新版的概念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从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这个新角度出发研究成语中的隐喻翻译,能帮助译者从认知的高度对隐喻进行充分解读,从而做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关注表面语言形式的转换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深层认知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经济新闻中出现的隐喻进行了阐述和分类,结合当前的隐喻理论和隐喻在英语经济新闻中的实际应用,论述其相应的汉译策略,以期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获取信息,推动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新闻中常运用隐喻,以体现语言美感,引起读者兴趣。准确理解英语新闻中的隐喻是准确翻译这些隐喻的前提。英语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结合具体语境,抓住本体、喻体和二者相似点。而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文体之一,在众多种类的新闻报道中,体育新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读性,隐喻的大量运用成为中文体育新闻的重要特点之一。该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中文体育新闻中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其功能和特点,旨在深化对中文体育新闻中隐喻的认识,扩展认知隐喻的应用语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明了做好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指出汉语修辞中形象类辞格对做活新闻标题的作用。结合报纸最近刊出的新闻标题实例,说明了比喻、比拟等形象类辞格在新闻标题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把隐喻分成共有隐喻和特殊隐喻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拒绝一厢情愿的宣传,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传递,对电视新闻抱持具象性、可视性、趣味性的期待,于是,一个曾被媒体放在角落里的新闻元素—细节,重新彰显光辉。电视新闻细节包含在新闻的各要素中,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一个电视人唯有在内容、声音和形式等各个层面都注意细节的锤炼,才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18.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这个大众媒介时代,原本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改头换面。以电视为平台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文章分别从电视民生新闻、日常生活电视剧和电视娱乐节目三个常见的电视节目形式入手,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日常生活元素在电视文本中的表征,揭示了日常生活对电视节目运作以及电视文本意义的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