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谷诗歌最初于唐昭宗乾宁四年自编为《云台编》时为三百首,此后续作称《外集》或《宜阳外集》,约有一百首,四百首诗歌流传到北宋至和年间。到南宋高宗绍兴时,《外集》散佚其半,其诗歌传存约有三百五十首。再到蜀刻本《郑守愚文集》问世时,《云台编》与《外集》合一,也只有将近三百首了。郑谷诗歌在唐宋时的传存情况大抵如此。郑谷诗歌因其清婉明白而自唐末五代以来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被运用于多种场合。宋代的诗评家在肯定其诗思精巧、佳句迭出之外,又指出其病在于品格不高,奠定了后世对于郑谷诗歌接受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清婉·浅切·悲凉——郑谷诗歌风格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诗风经历了由清丽至清苦进而至清淡的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清婉悠然、沉郁悲凉、深入浅出的特色.其诗歌艺术风貌特征可概括为:"清婉""浅切""悲凉".  相似文献   

3.
通过校勘国内现存各种版本郑谷别集与散见于总集、选集及其他文献中所收郑谷诗,结合官私书目中郑谷诗集的著录情况,并参考历代诗话、笔记及今人研究成果,揭示郑谷诗集之版本源流及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郑谷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坛,虽不如盛唐的恢宏壮阔,也逊色于中唐的绚丽多采,但毕竟也是群星灿烂,成就斐然的。且不说小李小杜诗作的清词丽句,风流自赏;也不提皮陆二罗的尖锐犀利,闪烁着干预生活和批判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本文仅就晚唐诗人郑谷的诗歌创作作些探索,透过郑谷的文学思想、处世态度和创作道路去窥探晚唐诗人创作的文化心态、时代背景与价值取向,进而考察晚唐诗歌风格形成的历史条件,这无疑是极有意义的论题。 一晚唐诗坛曾经流传过一个非常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这故事说的就是郑谷:“齐己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相似文献   

5.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唐末诗人郑谷的文学成就和前代的诗人相比,是一个低谷;但是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又算是一个高峰。但郑谷经历的生活和心态却可以说是唐末一辈诗人的缩影。本文以郑谷在科举、仕宦生活中所创作的诗词为例,对其心态加以分析,管中窥豹,由此探知唐末一代士人之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郑谷诗歌自然意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谷伤时忧国的情怀、生命飘零、命运多舛的伤感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具有浓厚悲凉色彩的自然意象。同时,作为一位南方人,郑谷大多选择具有南方地域色彩的自然意象表现思乡羁旅之愁。  相似文献   

8.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钟祥“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①。晚唐诗人郑谷亲身经历了赫赫大唐帝国的灭亡。他以诗吟咏情怀,吟咏身世,吟咏患难的时代,为唐代唱出了一曲凄婉动人的歌。一郑谷对当时社会生活与自己命运的凄凉哀婉的反映,与晚唐社会和他的...  相似文献   

9.
【刨根问底】刚刚下过一场雪。“嘎吱嘎吱”,一个和尚踏雪而来。和尚名叫齐己,是唐朝末年有名的诗僧。这天,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兴冲冲地来到好朋友郑谷的家,请求指点。郑谷比齐己年纪大,学问高,曾经写过一首《鹧鸪诗》,名声大振,人送绰号“郑鹧鸪”。他接过齐己的《早梅》诗,看到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  相似文献   

10.
卷末偶题     
一卷疏芜一百篇, 名成未敢暂忘签。 何如海日生残夜, 一句能令万古传。卷末偶题@郑谷!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密切联系郑敏 1979— 1999年的诗歌创作 ,对其诗歌艺术进行研究 ,论述了郑敏诗歌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特征 :在诗与哲学的交汇处发掘独特的诗意 ;潜心捕捉无意识中的心灵幻象 ;努力发掘内心神秘的超现实体验 ;大胆探索绘画型的“试验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 2 0世纪尤其是 80年代以来有关元代著名喜剧作家郑廷玉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 ,从中可见元杂剧研究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对郑廷玉及其杂剧的认识也同样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社会功利性的政治与道德评判到以探究作家创作心理为前提 ,全面地认知郑氏杂剧所折射的时代意识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 ,并由单一的线型思维模式推进到多元并举的多维度、多思路的立体式探寻 ,标示着元杂剧整体到个案研究均已显现出鲜明的学术品格 ,并朝着更加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郑谷的整体创作成就不高,而其以《淮上与友人送别》为代表的七绝却颇佳,诗人对绝句这种诗体的刻意锤炼和受民歌影响而增强了语言上的可歌性及对含蓄的自觉追求以及写情写景的细化、深化,而扩大抒情功能这一点恰是其七绝能够作得好的重要原因,也是晚唐咸通之后七绝整体成就仍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郑燕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讨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思想。郑文认为"同情"是雷氏诗歌翻译观的要旨,但没有指出是什么要素支撑着"同情"观,因此对"同情"的认识有欠深刻。从"诗人即译者"和"罗马诗译论"两篇文章的系统观点来看,雷氏的"同情"诗歌翻译观是建立在"灵感"和"平等"这两个要素上的。作者和译者都是靠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主与仆的区别。非但如此,在雷氏看来,创作也是一种翻译,由此作者也成了译者,译出语也化为译入语。随着作者和译出语概念的消解,译者之间和译语之间实现了平等。雷氏的观点改变了传统译学的理论格局,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湾郑慧如教授的《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是很重要的诗学著述。通过讨论这本著作的贡献。可进而探讨一般批评家如何跨越诗评到诗学的分水岭。诗学家应有的修为,除了宏观的视野外,更重要的是文本精读细品的能力。诗学家更要有独立于诗作之外的诗学见解,以精细缜密的哲思书写自我的存在。此外,诗学家敏锐的意象思维使诗学论述免于抽象化、概念化,使论述更深入、更动人,更具有说服力。以上这些特色都在《台湾当代诗的诗艺展示》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对冰心诗歌创作的研究本无新意,但从译介学的角度对之加以论证的却不多见.本文在论述泰戈尔对冰心诗歌创作的影响实质上是郑译泰诗的影响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阅读郑译本<飞鸟集>对冰心诗歌形式内容和语言意象的影响,并探讨了阅读译诗建立起来的翻译文学概念对冰心后来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书》是中世纪"正史"的真正鼻祖.它的作者是否剽窃父书?是否剥取《史记》编纂形式而无所创造?本文尝试厘清这一名著攸关的人与事的历史真相,以论证决定《汉书》编纂取向的,是班固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当时的重大事变.将《汉书》的编纂过程,藉班固一生政治沉浮的历史陈述表而出之,悖于《汉书》学的研究传统.是耶非耶?期待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18.
郑愁予作为台湾现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中既有"纵的继承"也有"横的移植"。他对传统的继承有诗情资源的化用,音韵和节奏的讲究和清词丽句的选用;对西方的移植主要是一些现代表现技巧的征用如客观对应的征用、空白的遗留等。通过对其美学技巧的探讨为当今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避免新诗低俗、散化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丰富生动的史料,叙述了顾炎武临终前四年,在陕西华阴、富平等地与李因笃、王山史等人的交往以及一些社会活动,并对其临终前的心境进行了描摹  相似文献   

20.
郑敏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虽然深受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但这只是她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来源,而不是全部来源,并且是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在这之前,影响郑敏早期诗歌的有四个艺术来源,从而形成她早期诗歌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