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一文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波浪>在内容、结构、心理分析、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阐释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后来小说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 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 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 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前评论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较为散漫的"生活流"状态.笔者对此观点质疑,提出<烦恼人生>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中和平衡的张力结构.而池莉近期创作的小说结构则表现出较鲜明的反讽特征.本文由探讨池莉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指出池莉小说叙事结构与中国文化精神及"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文聚社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西南联大创作成就最高的社团之一,小说创作是文聚社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首次对西南联大文聚社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文聚社的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现代主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林元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汪曾祺则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文聚社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于世 ,通过探析伍尔芙女性观的成因 ,探讨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分析表明弗吉尼亚的女性观只能是对女性平等地位要求的平和的呼唤和努力 ,而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非女权主义者所推崇的反叛型女性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被一些评论家简单地贴上现代主义的标签,但是现代主义写作必然和以前的写作传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从伍尔夫的早期小说,她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以及她的小说理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来寻找伍尔夫的现实主义因素。这一点通常是被评论家忽略掉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提出了颠覆二元对立等级模式的设想,并在小说的语言、创作技巧上向传统的小说模式进行了挑战.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对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有意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霸权。她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