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又是坚定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她关注妇女,对男权文化下的妇女命运始终保持敏感。她以学者作家敏锐的眼光,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以独到的视角写下动人的篇章,在其小说中体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已经开始出现,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有了新的成果。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经包括"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内的四个发展阶段。而今的文化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尊重特殊与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融合发展,其独特的理论得以完善,同时也为文学批评领域注入新元素。  相似文献   

4.
戴锦华的研究领域涉及电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她以电影语言、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史思想史视野,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电影史研究的“电影文化史”研究范式。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她以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当代历史情境为参照,勾勒出女性书写由“地心”到“地表”的浮现之旅以及现代女性话语的形塑过程。戴锦华提出“文化的位置”这一命题,不仅是寻求在新自由主义崛起的时代对于建构潜能的一次尝试,也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一次回溯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方式,也为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美国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颠覆父权制象征秩序(语言)的二元对立和女性观念,创造一种女性经验和透视,以改变文学中的妇女沉默和立于边缘的传统,谱写新的女性神话."[1](P1)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目前处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夹缝地带,尴尬而又暧昧,其丰厚的文化价值或者被贬低,或者被缩小和肢解。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意义应该重新予以评价: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具有其局限性,但是,该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立伊始,就把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文学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作为它的宗旨。本文旨在探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文化及传统,从而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种族、阶级与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范式,并通过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表述方式、共同的文化隐喻,寻找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根源,从而建构黑人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性别诗学"的兴起原因在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重心从"女性"向"性别"的转移和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理论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性别诗学也必须注意处理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理论"之间的关系、"诗学体系"与"女性立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冰心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翻译家。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的民权学说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冰心创作了很多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阅读冰心的译本,可以发现冰心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其译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其女性意识的影响,冰心在其翻译中极力颂扬女性,消除原文中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从性别视角分析冰心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发现西方女性意识传入中国后对冰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学批评界的分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分析评述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进而把握女性主义批评的精髓要义,廓清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前景 和走向.  相似文献   

14.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 2 0世纪 60年代在西方诞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范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女权运动背景 ,直到 80年代我国才开始输入这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回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的 2 0年历程 ,主要表现为两大阶段 :横向移植时期 ,着重于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与研究 ;垂直改造时期 ,着重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优生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风行一时,渗透于政治、文化等各个知识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之一。英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恰与优生学发展鼎盛时期交叉重叠,以吉尔曼和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先驱作家不仅将优生学思想的有益方面纳入女性主义,还将这种科学话语拓展到文学的想象空间。文章从优生学视角入手,对吉尔曼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黄色糊墙纸》、《女儿国》、《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分析,探讨优生学与女性主义的交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和使命,以及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7.
苏青的写作是真正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对女性自身以及性的关注使她的文学创作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女性话语时代。尽管女性人格独立的问题苏青没有能够解决,但她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国内文学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如对文学本位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的强调 ,开始反思重大问题和基本范畴 ,积极开展学术史总结等 )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如消解主体意识形态 ,文学评论趋同于文化批评 ,非历史主义倾向 ,浮躁学风和商业炒作等 )。作为身处当下的文学研究者 ,理应取严肃和科学的态度 ,在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的同时 ,积极从事审美、历史、逻辑和科学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她的女性文论影响并启发了其后各个时代和流派的女性主义者。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她的女性主义文论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女权主义运动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的考察和分析,论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源起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