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完成从介绍、消化西方传播学向探讨、建立自己传播学的嬗变,并拓展出许多传播学分支领域,但文学传播研究,以及其中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成果还极少见到。在此背景上进行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有其特定的意义:一是首创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领域,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和拓展奠定基础;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模式,探索出新的研究途径;三是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博展提供素材和理论支撑。具体的研究步骤呈现为三方面:一是文献整理与汇编;二是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原则与方法,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结合历史、文学史描述手法,对整理汇编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资料进行研究;三是说明和阐释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对于东北文化的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是跨语言的翻译传播,长期面对克服传播障碍、提升传播效果的根本问题,构建翻译传播学则是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翻译传播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阐释其本质属性,分析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论述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应用,初步构建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是在作为传播学分支之一的学术传播研究尚属空白、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成果极少见的学术背景上展开,该研究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传统文献学的辨伪、考据、校勘和传、疏、注、集解、索隐,以及辑佚与备份等基本内容与方法进行考察,描述说明了它们在古典文献学术传播中分别体现出的控制失真、扩大源信息与转播、中继传播与保护信息等功能;揭示了古典文献序跋作为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的特定媒介而具有的增强传播效果或扩大传播范围的价值;阐述了家学与师传这组与传统文献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教育形式所造成的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的两种特定类型——垂直型与放射型。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一定程度地实现了文献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叉,刷新了今人的“文献学”观念,为文献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而拓宽了传统文献学领域,深化了文献学研究层次。  相似文献   

5.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编辑传播学是以编辑主体的传播劳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视角有宏观与微观两种。涉及编辑传播的性质、编辑传播的功能、编辑传播的主体、编辑传播的内容、编辑传播的流程、编辑传播的效果、编辑传播与文化的建构等。编辑传播学是综合传播学和编辑学而建立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属于普通编辑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7.
对于文学的传播学研究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真正形成气候大约在90年代中期,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从传播学这个新视角探索文学问题,是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传播学自身充实和发展的需要.从文学传播研究内容的范围和角度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断代的文学传播研究,另一类是从某一个理论角度研究文学传播问题.总的来看,现有的文学传播研究范围大、角度多,有成绩;论文数量不少,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简单地套用某些传播学理论,较表面地说明文学问题.鲜见真正从传播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文学问题,从基础理论着手,宏观把握文学传播的基本理论,"发现"出文学独特传播规律的有新意的文章.实证研究方法理应被借鉴到文学传播的研究中,成为风气,从而改变目前思辨、定性的研究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在一些看起来并不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有关科技传播的研究,例如科学技术学对科技传播的研究、传播学对技术扩散的研究、“技术传播”对传播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科技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实际上成为科技传播学的三大源头。在未来发展中,科技传播学要在总结这些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研究传统,利用创新性的研究指导社会的科技传播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发展传播学学者杨·瑟韦斯(Jan Servaes)的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管窥西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全貌。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社会语境,参与传播范式,健康传播五个方面展现了瑟韦斯的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和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网络传播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被置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高地和前沿.网络传播学是在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大树上发出的一个"新枝",它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以往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站在传播科技的前沿,去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是网络传播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1996-2012年间CSSCI外语语言类期刊上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文章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应用理论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外语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以语言交际和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思辨性研究方法为主导,且学科背景单一、理论基础薄弱.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提出了拓展研究范围、扩展研究方法、学习西方理论、构建本土理论和完善学科制度等措施,为今后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明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有关社会转型之论述此起彼伏,论者常推举电子媒介以及时间概念之重要,但却不愿意多着笔墨关注时间,这无疑是传播研究的机遇:研究者应抓住时间与电子媒介之关系,发展基础理论,形成传播研究之新"十字路口".以往传播研究虽也涉及时间概念,如"媒介使用时间"、"广电媒体对日常生活时间之建构"、"新闻报导与时间概念"、"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但研究者或仅将时间单纯视为工具,或仅研究测量意义之时间,对时间观念关注甚少.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时间观念之变迁,重视电子媒介对新时间观念之塑形,未来更可发展传播学之时空理论,这对增加传播学的理论性与自主性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文章系统回顾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对危机传播研究中的传播学、管理学及公共关系学视角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当前危机传播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大领域,对危机传播的五种理论进行评析,并探讨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其传播的过程模式由一些要素组成,包括教育者(传播者)、受教育者(受众)、教育内容、教育媒介和信息反馈等。这些要素是动态性的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传播的效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德育及其传播过程应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研究,采取恰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者与日本学者就“亚洲传播研究的蓬勃发展及未来”这一问题进行对话,其中的问题包括:亚洲传手轻研究蓬勃发展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亚洲传播研究者尚未终止欧洲中心传播范式的统治?亚洲传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何在?哪些亚洲本土文化概念可以为亚洲传播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何评价亚洲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芝加哥学派,是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它的众多理论研究不仅在世界社会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对传播学也不无教益。这里从传播理论研究的角度,就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其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析,肯定其价值同时对其实用主义的根植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19.
科学传播理论主张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理念来理解科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科学传播借重网络媒介,拓展自身研究视界,既可行又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和科学传播理论倡导的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20.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