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当前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出发,以翻译美学为理论视角,借鉴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及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译者主体性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来关注和考察《浮生六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译者主体性是如何通过对于译本的选择来体现,并影响译者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青铜葵花》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和学者们的青睐,并获得了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以《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展开了研究。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发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从译者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建构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说明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即译者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译者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这里还提倡译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原文和译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出更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其在特定理性范式关照下的翻译行为。本文对比了各种不同理性范式关照下译者主体性,勾勒出译者从工具理性范式下的无主体性,到反理性范式下的无限主体性,进而回归到交往理性范式下的有限主体性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介绍鲁迅对译者的形象比拟入手,指出译者是介于忠诚和叛逆之间,译者主体性肯定会介入翻译过程中,但又受到来自自身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忽略译者主体性,应看到译者主体性介入翻译过程的影响,还必须清醒意识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长久以来忽视了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译者。最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的,指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尊重原文及原著者的"信、达、雅"理论,到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开启了译者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德里达等人更提出"文本主体性"的观点,凸显了后现代翻译美学的精神。拟从此后现代理论中,探索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及其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给翻译过程中读者主体的研究予启发。伦理道德因素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但制约译者,而且影响读者。翻译活动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伦理的角度,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读者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 ,他总是随己之意去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 ,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 ,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 ,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 ,未定部分具体化 ;而这一过程必然带有译者的主观印痕 ,体现在翻译中时自然产生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优势竞赛论主要用于指导汉译他国文学作品,以汉语的语言优势再现甚至超越原文的审美价值,使译文具有汉语意味浓厚的美学意蕴和深远意境,更适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感触。它体现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再创作和发挥译语优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译作的翻译效果,"忠实"原文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一味强调"忠实",就无法真正显示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制于译者的文化修养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应该明确的是: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在制约因素既定的前提下,选择"忠实"与"灵活"的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只有结合实际翻译目的,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翻译出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以闵福德的《鹿鼎记》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译文中闵福德教授对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武功招式、侠义精神和粗俗语三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武侠小说翻译特别是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借鉴和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译者从独特的视角体验并指导着翻译实践,彰显出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译者主体性。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中国尚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运用,国内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虽能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均采用了具有中式色彩的、比较温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简要阐述,发掘这一理论又一现实价值,即用以解析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此类翻译目的性极为明确,其目的实现主要在于目的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视角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通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中接受美学行为的分析证明:译者只有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完成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才能达到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作的"最佳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