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朝时期河东柳氏“东眷”之家族文化风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柳氏家族是刘宋时期新起的雍州地方武力强宗,奠定其家族基业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柳元景。此后,其家族人物皆能依附新朝,追逐功名,与世浮沉,以保持其家族之荣显。柳氏人物重视孝义,宗族意识不断强化。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其家族显支受到了高门士族社会文化习尚的影响,其门风迅速雅化。齐、梁之间,柳世隆及其子孙多擅长玄谈、文学、弹琴和棋艺等,皆具名士气质,家族亦为高门士族社会所接纳,成为新兴门第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黄河、汾河孕育的河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基和核心之一。河汾文化主要包括河东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和河汾主体文化。它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根基。根据河汾文化的分布特点,可将山西全境划分为:河东根祖文化旅游带、黄河河域文化旅游带、晋商文化旅游带、汾河河域文化旅游带、五台山恒山宗教文化旅游带、雁门大同历史文化旅游带、太行历史风光文化旅游带。要把山西建成旅游文化、经济大省,必须作深度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东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文化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起源的古老性;发展的连续性;形式的多元性。同时,河东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地上、地下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供佐证。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对于我们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东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典型地域,其文化特色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河东保留了较多的且影响较大的体育文化遗产,从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与研究兴趣。文章以河东文化为背景,将河东地区几种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调查、梳理与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诠释其发展的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河东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支撑,为河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课程时,整合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通过追溯河东盐文化历史发展,挖掘河东盐文化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以盐文化学术话语体系为科学依据,尝试建构了以“盐用文化”为脉络的幼儿盐文化图式。认为提升教师河东盐文化自觉、研发河东盐文化园本课程、创建儿童河东盐文化博物馆以及开展河东研学旅行等工作,可以促进幼儿积累盐文化经验、自我建构盐文化图式。幼儿园课程开发应该遵循河东盐文化的选择、重组、改造和传递的路径,才能形成一套回应幼儿盐文化图式需求、适宜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园本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庸人许尧佐的小说《柳氏传》和元人乔吉的杂剧《金钱记》作比较,论说前者的韩拥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文人形象,而后者则为市民化的书生形象,打上了市民文化的印记。并从韩拥故事的流变和乔吉的市民意识两方面探讨《金钱记》韩拥形象产生的原因,说明宋元话本、南戏等俗文学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及元代市井文化既改造了作家本身,也改造了他们笔下的人物——成为市民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栾岚 《社区》2013,(18):42-43
自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河东街道成立了“河东街道文学艺术联合会”以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居民们创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日前,笔者走进河东街道,来到居民身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街道、社区里热烈蓬勃的文化氛围,体验居民们因平安文化带来的“乐活”生活。  相似文献   

8.
《虬髯客传》之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和情节设计都与唐初河东道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选择李靖为侠客兼开国功臣的角色,与李靖在河东道的历史活动和民间影响有直接关联。灵石作为初唐开国著名战争的发生地,在李靖与虬髯客旅店邂逅情境中起着重要的气氛烘托功能。虬髯客邀请道士为李世民相面,有隋末李渊太原起兵时道教徒在舆论方面协助的历史基础,李世民相貌特征转嫁于虬髯客的艺术再创造,亦受到太原侠风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代社会对河东地区中条山一带的铜矿进行大规模开采,在此基础上,河东的铜器铸造业兴盛,产品既供应本地,也销往关中以及河北地区,为官府及贵族所青睐。在汉代的铜产业链条中,河东本地侧重于铸造生活类铜器,并且担负着开采、冶炼的重任,为河内、河南的铜兵器生产提供原料。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得益于先秦时期河东铜矿长久的开采历史,其次得益于东周时期铜矿石冶炼新技术的引入。  相似文献   

10.
河东薛氏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世家大族,随着家族性质由武力强宗向士族的转变,其家族成员大都具备了较深的文化修养,显现出鲜明的士族特征.特别是隋唐时期,河东薛氏还涌现出不少重要的文学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世家",其中某些成员对于仕途偃蹇的咏叹带有鲜明的"家族烙印".  相似文献   

11.
河东典籍的特色及整理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典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价值极高。对河东典籍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而且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文化建设,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彻底,还存在很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河东狮子吼     
宋人洪迈《容斋三笔》卷第三载:“陈性字季常,公弼之了。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罟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柳氏为河东望族,东歧用“河东”暗指柳氏。后来便用“河东狮子吼”或“狮子吼”喻妻子悍妇,或嘲惧内者。  相似文献   

14.
安徽文化由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安徽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区域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安徽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努力发挥安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以发挥文化的应有功能。当前,安徽文化建设应着重努力的方面是,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继续努力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建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开了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文化将无从谈起,反之亦然。两者具有同建性、互促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性别文化发展建构的过程有纵向继承,也有横向开拓。我国现阶段的性别文化依然具有多样性和层次不一的特征,这同我国先进的社会制度不和谐,因此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建与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网络毕竟是新生事物,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