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主脑"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李渔提出的"主脑"范畴,延续了"主脑"的审美意蕴,也对其戏曲创作的观点、结构、情节、冲突产生了影响,更把它在戏曲批评中的意蕴功能延伸到诗、词、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批评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有其素材渊源,作者在化用素材时一般会熔铸己意、别有寄托。因此,从素材的角度把握某一情节的意蕴和题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文本解读新方法。对《儒林外史》中三则情节的素材考辨可以说明,通过情节素材解读小说文本不仅可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题旨,而且也是对古代小说素材研究的一个开拓和推进。  相似文献   

3.
人神恋小说的性别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神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重要的母题,本文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人神恋小说中男女两性角色的特点、功能以及男女双方的恋爱互动方式,进而解析出人神恋小说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揭示出在小说表层情节遮蔽下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小说所反映的性别观念和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2007年开始,我们在《北京大学学报》开辟了《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的专栏,轮流主持,现在已是第四回合了。从一开始,我们就设定了一个思路,希望借此清理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问题,回顾已往研究的得失,探寻今后发展的思路。目前已讨论的有文体、语言、人物等,这些问题都与古代小说研究的全局有关,这次讨论的情节问题也是小说创作与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小说研究者们对情节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没有人否认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分析与评价时,情节又往往让位于主题、人物、心理等等小说的其他构成诸要素。最显著的例子是,上个世纪初,西方小说理论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提出了小说之美,在于意义的观点(成之《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而中国古代小说则因所谓片面重视故事情节,忽视人物、环境等屡受非议。实际上,很多时候,研究者并没有特别在意情节的基本内涵;也没有在意情节是否重要,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如何设置、展开情节。鹏飞先生的文章力图在这方面做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情节问题的复杂性或理论意义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文本,对于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情节的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小说特性、小说创作原则和小说价值三方面,论述了史学对古代小说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史学对古代小说理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重写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创作方式。就重写文本中的作用与表现看来,所谓情节型本事指的是在重写文本中,主要用来丰富重写文本,或构成重写文本主要情节的那一部分内容。情节型本事以据事敷衍、情节缀合与情节化用三种基本模式进入重写文本。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有很多食人情节的描写。这些情节从一特定角度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现实残酷的、非人性的一面,表现出小说反映历史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但《水浒传》作者将此种情节与英雄形象相联系,在创作主体倾向性上缺乏应有的批判性,是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失误。它反映了作者人性观念的缺陷,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洛学兴起、传承时期,正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重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有了特定联系。洛学传承大致经历了鼎盛期、衰落期、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而每一阶段的思想精神和理论主张都基本成为其时社会思潮的核心,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作用于通俗小说,导致小说创作倾向嬗变。其具体表现是:一、洛学鼎盛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载"理"倾向;二、洛学中兴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崇尚封建纲常倾向;三、洛学叛逆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四、洛学复兴影响并导致通俗小说尚劝戒思想倾向。通俗小说的这些创作倾向一般由小说的题材选取、人物形象、背景情境、情节结构、场面处理等体现出来。描述、说明洛学传承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可发现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出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十七年"长篇小说的情感、情节、结构与人物配置模式,可以看出明显存在着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轴心化写作的普遍现象,致使文学的审美空间萎缩.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素有"史笔"之称,基因遗传源远流长。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艺术创新在于:叙事艺术日臻成熟,提升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地位;叙事结构统驭连株体故事,拓展了小说的结构章法;记言模式上师承史传,开创了文言小说的新体例。缺陷与不足是:议论过半,喧宾夺主;封建说教,苍白平庸;偏离正文,松散结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在中外小说史上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虽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事繁人多的特点有关,更与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复杂关系及其在不同场合中的矛盾心情,善于描绘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及创造艺术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楼梦》重视人物塑造上的群体性、整体性原则,具有一石多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模式化是通俗小说意义自成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也是近年来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近年来通俗小说"模式化"特征集中显示在情节格式和人物造型上。就情节格式而言,近年来通俗小说大都是一种"故事化"的叙述类型;模式化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是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形象的出现,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的根本特性是单纯、明确。所有这些都适应了通俗小说大众化、娱乐性的艺术特质与创作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1930年前后的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施蛰存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迥异于鲁迅等作家。他有意选取古代神化的英雄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真实地展示古代英雄内在的性欲冲动和二重性格,从而赋予了他们丰富的人性,将神化的英雄还原为人。这种还原是用现代意识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和还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直接用诗来刻划人物、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和构成情节;并在描写人物方面,按照人物的本来面目,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这都是曹雪芹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一些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年少大志”塑造模式。该模式所塑造的小说人物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领袖型、武将型和谋士型。这一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教育文化传统的影响、古代小说家对史家纪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还与《三国演义》的集体创作方式,以及作家主体意识有密切关系。“年少大志”塑造模式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该模式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小说现代化之父。从《药》即可看出 ,他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实现了“实用大于消遣”的小说价值的现代转换 ;二、实现了“人物大于情节”的小说观念的现代转移 ;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小说形式 ;四、运用了明白晓畅的现代口语。  相似文献   

19.
庹政2018年创作的长篇商业小说《商藏》,在人物、情节、价值观等方面,相较网络上其它类似的商业小说,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但与文学经典相比,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作为现实题材作品的《商藏》,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化,塑造了主人公叶山河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现实题材作品的独特魅力;但作为类型小说,其同样具有类型小说的先天不足,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佳作。《商藏》的创作,为研究网络时代现实题材类型小说的创作局限和未来发展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20.
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中的"谪仙"结构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中,以“罪谪—历炼—回归”为特征的“谪仙”结构有着较为鲜明的呈示。文章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从文学创作的发生、青楼文学的书写传统以及小说创作主旨三个方面对“谪仙”结构与溢美型狭邪小说的“联姻”进行思考,借助于“谪仙”结构这一特定视角,揭示晚清狭邪小说与前代文学之间的承继关系,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目,以期更为完整、准确地把握溢美型狭邪小说的内在特质,并对作家的心路历程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