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基础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它的办学必须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匹配,但当前很多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中小学合作等措施改革教师教育,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河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结构,以"校级平台课,院级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为载体,以"打牢基础,突出应用,强调实践,提倡创新"为基本原则的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结合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融师范性、学科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为一体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改革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师课程与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调整现行课程结构,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跨学科培养新型综合师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创办"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综合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综合课程师资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作者系统地论述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及考试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能力培养原则、综合能力思路、综合能力培养途径和综合能力培养取得的明显成效等.作者所总结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以及某些思考,对于同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开办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三个专业进行“主辅修制”改革的基础上,探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由传统分科教育为主向现代综合教育转变,由专业学科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整合为中心转变。兼顾初中综合改革发展需要和传统分科教学的现实,培养的学生既能胜任初中综合课程《公民》、《社会》或《人文教育》等的教学,又能适应政治、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分科课程的教学,还能适应乡镇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师资。本文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全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时代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科学教育观三个维度阐述高师理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师理科的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9.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体现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地方院校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大学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着“宽基础、强能力、综合发展”原则,采用“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哲学专业核心课程——哲学核心课程群——综合选修课”的模式,努力探索地方院校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在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3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改革思路及其蕴涵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理念进行阐述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地学教育亟待创新;保持核地质教育特色,树立全新地学人才培养理念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地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