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发展趋势,研究企业所有权安排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提出建立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股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试图为我国公司治理改革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在对已有公司治理理论评述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效率的贡献两个方面,论述说明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将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主体。提出谈判控制理论,以资本剥夺程度的强弱作为衡量谈判控制力大小的依据。对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谁侵蚀谁的利益都必须纳入“公司治理”范畴;应以两者是否在谈判控制的平等合约内建立作为判断是否侵权的标准;认为判断控制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专有性大小。提出分类治理的理念,得出对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激励对象固有特性关注不足导致传统人力资本激励方式激励效应有限。欲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必须充分结合人力资本固有特性建立动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动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包括人力资本股权初始确认机制、人力资本股权动态调整机制、人力资本风险担当能力强化机制和基于动态产权的收益分配机制四个子系统,它能将人力资本存量、质量、实际输出量与股权份额进而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价值创造积极性,释放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存在产权不清 ,产权主体相对单一 ,人力资本产权、无形资产产权重视不够等问题 ,给家族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来优化产权结构 :清晰界定企业内部产权 ;构建现代企业股权制度 ;充分尊重人力资本产权 ;高度重视无形资产产权。  相似文献   

5.
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 ,学术界观点不一 ,相应地 ,对有关人力资本产权的几个问题的回答也各不相同。但人力资本产权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对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讨论 ,本身说明我国开始重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而且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价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及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应享有使用、投资、收益等权利.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影响,造成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产权不明晰、权益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明确劳动者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并着力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以消除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对员工激励以及企业发展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产权既是人力资本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相互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制约经济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规则.国有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应该同物质资本具有平等的产权地位.当国有企业引入人力资本产权、把国有企业看成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特别合约时,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也进行了制度创新,从而大大节约了国有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应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引入人力资本产权,推广年薪制、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收益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8.
从所有权角度界定的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和股权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在企业激励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从产权与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人力资本产权,并据此来分析企业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出发,要克服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信息非对称的存在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激励方法应为股权激励。但企业内人力资本依据其“资本”属性可以划分为企业经理和技术人员等核心人力资本和企业普通员工等一般性人力资本,不同的人力资本其激励措施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从产权角度出发,研究家族企业融资结构问题。以家族产权、财务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构建家族企业产权治理的动态模式,分析家族企业产权治理模式的演进,那么初创期宜采取家族产权主导治理模式;成长期宜采取家族产权与(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产权协同治理模式;成熟期宜采取家族产权、(外部)财务资本产权、(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产权协同治理模式。家族企业融资应该是"家族资本"、"员工资本"、"社会资本"三位一体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在改革开放中,人力资本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争夺的主要资本,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产权,才可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才有发展潜力和后劲,才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于是,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问题就成为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难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分类表决机制赋予流通股股东更多自我保护的权益,建立起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对话机制,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层的有效制约,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弥补股权分置导致的股市的体制性缺陷,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制度准备,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分类表决机制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资本外逃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资本外逃有利于宏观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而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不可忽视。将产权制度因素纳入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考虑知识产权的内生性,应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深入挖掘了两者间的关系。对60个国家2006—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内生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知识产权有显著的影响;在分类样本中,法律和政治环境指数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知识产权指数同时对两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实物产权指数仅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外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综合研究结论,制定符合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和实物产权制度标准,完善产权实施的法律法规,维护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减少资本外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公司作为社团法人,孕育了复数的权利主体,其理论基础为公司的财产架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权利与公司权利的分合乃至冲突构成公司运行的常态,为此需要借助公司章程、公司法等内外力量,采用不同的路径对失范的权利进行导引和法律规制,在各权利主体间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本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所蕴含的生产力更是不容忽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复杂劳动、无限劳动和创新劳动的统一。人力资本具有和物资资本不同的特征,产权特征是两者的核心差异之一。产权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以及企业家努力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的产权安排既是约束也是激励。如果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存在“残缺”,其价值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会由于企业家对其人力资本的不当利用而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损失。因此,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激励的研究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二元产权制度安排通过对人力资本要素价值创造潜力的挖掘和释放驱动企业价值高效增长,是知识经济时代理想的产权制度安排。传统公司治理机制不适应于二元产权制度,二元产权制度下的三源价值影响力场决定,治理模式必须由股东单边治理转向要素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共同治理模式蕴含共同决策机制、共同制衡机制、激励引导机制和社会治理补充机制。在这一治理模式下,人力资本投资者、物力资本投资者和债务资本投资者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目的,通过对决策、制衡、监督和约束等环节的深度参与,从根本上改善了公司治理环境、提高了公司治理效率,成为驱动企业价值的重要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监事不监事等弊端,导致了“关联交易”、庄家横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的发生。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权利意识是否浓厚,关系到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但总体上看,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仍很淡薄,民众与官员都不怎么把权利当回事,不论是自己的权利还是别人的权利。这就使权利难以保障,因为权利的性质决定了,权利不主张即是放弃,权利需要积极去主张和维护。人们对权利的消极态度究其根源,无疑与悠长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相关,即传统的人治、礼治文化与权利意识是相抵触的。因此,要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就要警惕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转变观念,象西方著名法学家所主张的那样:认真对待权利,为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公司立法出发 ,论述了公司法人财产权诸问题 ,认为公司法人财产权是民事权利 ;在坚持大陆法系的传统下 ,对其核心权利———公司法人所有权 ,进行了一些突破 ,认为公司享有所有权 ,股东享有股权 ,它们是互相独立制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价值及其立法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人格权是以人的自由、尊严和安全为标的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权利。它的发展不仅是现代民法的进步,更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所在。人格利益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作为具有一般条款性质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