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初期,为应付对辽、金、夏战争的需要,在北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招募牙人,监督商人。熙宁以后,王安石推行变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市易司,召雇牙吏,监理商务。牙人集侩、吏、商职能于一身,出入蕃部,招徕商人,参与公私交易,坐收渔利,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
唐宋常平仓的经营与青苗法的推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苗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的一项重要新法,关于它的具体作法,执行状况及当时经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已多有探讨,本文试就青苗法的推行与唐宋时期尤其是北宋熙宁以前常平仓的经营二者之间的关系略陈管见.(一)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其具体办法是: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1500万贯石全部换成现  相似文献   

3.
海内外学术界历来把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统称为王安石变法.但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即闲居江宁,元丰新政完全是在神宗主持下推行的,理应视为神宗变法.事实上熙宁新法与元丰新政不仅主持者不同,而且指导思想亦大相径庭.本文深入解析了熙丰年间改革路线逐步变质的内在机制,指出关键在于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同,进而重新检讨了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下诏如熙宁置条例司体例,于都省置讲议司,由宰臣蔡京提举,崇宁三年(1104)四月罢。此讲议司与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同,与宣和六年(1124)设置的讲议司也不同。讲议司对北宋晚期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受熙宁变法影响,北宋熙丰年间诗歌的的主要思想倾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大致划分为倡主变法与系心国运,倾诉民情与非议新法,纵情山水与尚意主理,宦游纪行与友情唱和。  相似文献   

6.
三司使是北宋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财政长官,作为朝廷(政府)主管财政的最高首脑,有“计相”之称。三司使不仅具有处理三司日常事务的权力,还有经度军费、参议军政、荐举官员、编撰会计录等权力,曾在北宋财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赵顼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起用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擢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揭开了一场由宋神宗、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但是,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熙宁九年冬,王安石第二次被迫辞去相位,使变法运动遭到一次巨大打击.元丰八年(1085)三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执政,不一年,各项新法被基本罢废.至此,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这时苏轼已经由高唱改革转到保守派一面去反对新法了,因此被外放到地方做官。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这时,他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做太守。写这首词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离京游宦巳达五年;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丧妻(这时作者妻子王弗死去已经十一年)别子,同时又和亲人不得团聚已经多年。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很郁闷的。所以,  相似文献   

9.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字说》又称《熙宁字说》,是北宋神宗年间当朝宰相王安石推行其新法中"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后世亡佚.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从辑本、笔记与二度引用《字说》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是比较超前的,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有很多精到之处.《字说》保留了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些珍贵语料,也启发了后世辞书的编纂,在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王朝在王安石的新政推动下,以军事开边为杠杆,全面启动了对西部边疆的有效开发。从而使汉蕃杂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其管理制度,得以和中原先进地区靠扰接轨,初步改变了北宋在西北防务上的积弱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熙宁变法中,张载与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先后应召入对,共同表达了"复三代"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变法的方式方法上,二人存在着较大分歧,故而"语多不合"。张载以"渐化"哲学为理论指导,倡导渐进的革新方法,主张行"井田"、复"周礼";王安石以"尚变"哲学为思想武器,"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除旧布新,全力推行新法。张载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温和派,王安石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激进派。  相似文献   

13.
肇始于宋太祖而大备于宋真宗的仓储之法,是以各地积存一定数量的谷物,贱籴贵粜,调节粮价,救济饥民,名曰常平仓法.王安石为相后,特加改变,用常平、广惠仓储存的钱谷,分别在每年的夏秋未熟以前,按户等不同,贷给主户不同的数量,待到夏秋两季收成后,随两税交返,并加纳二分或三分的息钱,称之曰常平新法或青苗法.青苗法从熙宁二年九月开始施行,到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历时十六年又五月.是北宋熙、丰变法中异议较多、争议较早、影响较大的新法之一.司马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发表了全盘否定青苗法的系统观点,并在后来当国期间,一举将青苗法全部废罢.此事在当时,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三司使总管一国之财政,是最高财政长官。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关于三司的来源,学界一般认为起源于唐末,但并无更精确之说。因此探讨北宋三司使的渊源问题,对于研究北宋政治制度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邦彦生平材料于史载录不丰,即使留有文字踪迹,其所征之事或年代亦难指实,较可确知者,如《宋史·文苑六》所记,元丰年间,建国已久的北宋王朝,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中,经王安石"熙宁变法"施行各项新法后稍微得到气氛缓和之际,周邦彦当时以太学外舍生身分献《汴都赋》呈宋神宗,赋文以歌颂新法为主,内容澎湃热情,充满理想,周氏因献赋一举被擢为太学正,赋中内容乃歌颂新法施行以来国家繁盛富足之景象。  相似文献   

16.
隋唐两宋时期,合州赤水县治在唐武德元年和北宋熙宁七年曾发生两次迁移:第一次赤水县治于唐武德元年东移两里,影响不大;第二次,赤水县于北宋熙宁四年废而熙宁七年复置时,县治往北迁移至龙多山南五里之地。由于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地理志(方志)对赤水县治位置的记载甚为模糊混乱,故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梳理和考察。  相似文献   

17.
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首置武学。之后,经过熙宁、崇宁年间两次兴学,武学得到较大发展。靖康之耻,宋室南渡,至绍兴年间,武学重新得以复建。南宋武学直接承继北宋武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编制体制,建立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南宋武学与北宋武学,二者本出同根,但由于具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从而影响了各自的军事功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北宋发运使始见于建隆二年,从临时性的多处并设,逐步发展为江淮和三门白波两处稳定设置。江淮发运使也经历了由在京师分水、陆两司设置,到在淮南合为一司设置的演变过程。宋初设三门发运,太平兴国五年正式置使,至北宋末始终不罢。南宋发运使虽然发生了很大转变,但直至南宋末仍然设置。  相似文献   

19.
来信照登     
编辑同志: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的《从北宋后期文坛看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关系》(见本刊1982年第1期)一文中,有一处说王安石希望王逢原出来和他共同力排异端,执行新法,这话与史实不符。我当即查王安石《临川集》,在卷七十一《题王逢原讲孟子后》,果然发现“逢原卒于嘉祐己亥六月”一句话,这就证明王安石熙宁时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年家贫力学,宋真宗时中进士。宋仁宗时,曾任知州、转运使、观察使、安抚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他为官正直敢言,关心民间疾苦,针对北宋政权的腐朽统治,曾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批评与建议。在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他曾试图进行政治改革,推行了“庆历新政”,开“熙宁新法”之先河。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和文学家。因此,分析一下他的政治思想,有助于对北宋中期士大夫思想状况的了解,也能使我们加深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