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凯歌在其作品中展现了丰富多变的女性形象,描绘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体发展脉络。陈凯歌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展示了争取自由的女性形象,呼应的是"五四"传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女性的崛起,女性主义批判让寄生在传统价值观中的父权土崩瓦解。但旧文化下的性别秩序内核——父权又迅速与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结合,在新的环境下将女性询唤为为其服务的"主体",消解了女性一度争取的自由空间,带来了女性发展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态势,"发展期中国电影"是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历史叙述最准确的概念.这一名称和理念的确立有利于对此阶段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判断,是我们回归30年代电影本身的重要依据;"新兴电影运动"是描述30年代中国电影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其自身还应该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期中国电影"始终具有鲜明的商业成色,经济因素在"新兴电影运动"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美国拍摄的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电影作品如何塑造其中的华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以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为理论指导,从多角度分析美国影片中华人女性的形象。在全球语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女性形象的定格,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眼中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些并非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就迎来了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体现了当时电影界进步的美学观念。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集中地体现在海洋意象、海洋电影音乐以及海洋叙事风格三方面。海洋意象融入了女性形象的内在情感中,参与了女性形象的建构。海洋音乐对电影叙事的多重表达,突出地体现在《渔光曲》中,通过电影声画的同步结合,形成了作为海洋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在叙事风格层面,海洋电影也从20世纪20年代的浪漫主义,向30年代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浪潮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把解放运动的火焰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燃烧到21世纪的今天,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即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女性形象,如"五四"时期的"出走"形象、战争时期的女革命英雄形象、建国后的"铁姑娘"形象及改革开放后的事业型女性。对这些发展变化的新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窥探出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也希望能借古观今,为当代女性的人格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突起,中国社会出现了富人阶层。富人阶层也成为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在都市电影对富人阶层的形象呈现、行径呈现、命运呈现中,一个肥胖、愚蠢、为富不仁、自取其辱的脸谱化富人形象树立起来。富人形象背后则是社会文化心理的暧昧表达。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导演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李玉作为中国女性导演的代表,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角,她的电影思想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9.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 ,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统战 ,使左翼电影深入社会各阶层 ,大大传播了中共的意识主张 ,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 ,显示了夺取新的文化阵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张惠民的《雪中孤雏》(1929)、朱石麟的《孤城烈女》(1936)、吴永刚的《神女》(1934)等等女性电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面对新旧交替的时代的困惑和迷茫。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人公都是以“孤女”的形象出现的,在中国早期电影中这也许是一个巧合,但也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1.
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崛起为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为近代中国女性步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到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明星成了上海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明星制”成为一时之风。针对“明星制”的弊端,左翼电影采取多种措施,对其予以批评并试图突破其藩篱。但宥于当时中国电影发展之现实,“明星制”终究未能发生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2.
同性恋是电影表现的一个边缘题材,但是在西方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它已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和批评方法。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总体上是较薄弱的。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其言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语塞与暧昧”;20世纪90年代是“走出衣柜”;21世纪初是“时尚元素”。从90年代以来的发展态势和言说深度分析,同性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初期国家和政府基于我国电影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点,推出了较多的电影政策。电影政策显示出独具的特点,既具有积极的促进的作用,也出现过曲折和动荡,产生过十分消极的作用,呈现出复杂的形态,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电影政策的制定与变化,是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就能够大大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之遭到迟滞和倒退;电影政策既应与文艺政策及其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相一致,同时又应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遵循电影文化的内在规律,以及基本特点与功能;电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必须科学认识电影文化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发展电影事业与电影产业为宗旨,以创造电影的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90年代,"电戏"传入中国.1897年9月5日李伯元所办的<游戏报>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电影评论"文章.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片断,至今已整整100年.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主要与通俗作家合作编剧,拍摄一些中国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默片",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电影的教化作用.1931年由中国电影工作者、进步的新剧艺工作者与通俗作家通力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9·18"、"1·28"后,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促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在国难声中很快步入了一个左翼电影主潮期.  相似文献   

15.
首先概括与梳理中国电影产业近三十年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的得失,为论述近十年中小资金商业电影成败交代背景。其次,着重讲述近十年中国电影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并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具有的“二元特征”,即:“大片”的票房成功与中小资金商业电影的整体失败,进而阐释出中小资金商业电影在民族电影产业中的重要性。再次,重点论述中小资金商业电影的困境,即:生存环境之困、体制之困与主创人员之困。最后,试图借鉴国外电影产业成功的经验及民族化的创作特点去寻找中国中小资金商业电影的出路,并提出类型化创作、重视剧本创意和民族化创作等见解,希望对中国中小资金商业电影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要求形式的多元和文化的共享,它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后现代电影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想像,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历经四个不同阶段,总体上“走出去”的步伐显得迟缓,既受制于各个时期特殊的历史境遇,也折射出迥然有别的驱动因素及文化心态。在解放前,中国电影输出海外仅有零散个案;解放后17年,国产电影具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向型”特征;在新时期,中国影片频频亮相国际影坛,却陷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处境。抚今追昔,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和历史担当,已经降临在当代电影人跟前,我们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主要以综合论述、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对城市电影创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折射出中国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曲折发展的进程;海外相关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如何在中国电影文本与西方文化资源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研究能否真正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华裔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将武侠电影从感官层面提升到了文化与人文的层面,将武侠与人文关怀兼容并蓄,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武侠电影叙事模式.这种“人文武侠”的叙事模式,为中国武侠电影的转型带来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从模因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经典译名,发现译者通常采用借用、模仿目的语及源语的成语、典故等文化模因,打造具有强大自我传播能力的强势模因,使得这些译名脱颖而出,受到目的语观众青睐和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