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报道了黄果茄种子在温水、稀酸、生长素、机械破碎种皮等不同处理情况下的发芽情况。结果表明,坚硬、致密的种皮是限制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机械破碎种皮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榆林是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之一,当地栽培有多个优良的谷类品种。本试验选取榆林产区1种农家品种和4种引种栽培的谷子品种来对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等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水分、灰分外,其余各指标中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农家品种水分含量最高,为8.43%;灰分含量最低,为1.03%;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0.45%;粗纤维含量也较高,为1.21%;粗脂肪含量达到所有品种的平均水平,为3.98%;支链淀粉的含量最低,为12.60 mg/g,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比例最低,说明农家品种黏性、柔软性、光泽度较低;5748谷子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比值最高为8.71,说明5748谷子的黏性、柔软性、光泽度最好。不同营养品质间有不同的相关性,该研究为当地谷子育种及品种资源的改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桃树根际自毒作用,探讨桃树连作障碍问题及其作用机理,以蒸馏水为浸提剂获得桃树根系浸提液,研究其不同浓度对毛桃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根系浸提液对叶面积、叶长、叶宽、周长、叶长/叶宽、株高、干周、最大根长、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质量浓度效应.浓度高于1∶20(根粉与水的质量比)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对地下鲜重和地下干重表现为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对比叶重而言,1∶5的处理在试验结束时处于最高水平.高浓度桃树根系浸提液对毛桃幼苗生长具有自毒作用,从而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4.
对马铃薯中糖苷生物碱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α-茄碱为对照品,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选用含5%醋酸的乙醇为提取溶剂,各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是:以60%的乙醇为溶剂,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10,三级提取,粗提物得率薯芽最高为0.016g/g,测得粗提物糖苷生物碱含量230 mg/g;薯芽、薯皮、薯肉中糖苷生物碱含量分别为3.37 mg/g、2.91 mg/g、0.68 mg/g。  相似文献   

5.
(1)忌食青蕃茄。青蕃茄含有花青素和生物碱,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昏、流涎等中毒症状。生食青蕾茄危险性更大。(2)忌食发芽的马铃薯。因其含有毒性很强的龙葵碱和白垩土碱,故食用前,应深削芽胚部分和发绿  相似文献   

6.
对廉江市茗皇茶业有限公司出产的"茗皇"茶的生物碱进行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将"茗皇"茶的茶碱、咖啡碱的含量与国内部分茶叶品种的相应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比较.还对"茗皇"茶茶树金萱(台茶12号)的叶和花进行了形态及微形态特征方面的观察.结果显示:金萱物种属于山茶属短蕊茶组,其生物碱的含量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探究油白菜对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响应机制,本研究以5叶期油白菜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各处理组分别根施150 g/L、200 g/L和250 g/L的NaCl溶液,待处理组幼苗出现萎蔫表型时,测定不同处理下油白菜的干湿重比,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脯氨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上升,油白菜的干湿重比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POD活性增加,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MDA、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50 g/L NaCl浓度下,油白菜的鲜重、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叶绿素含量最小。本试验通过测定油白菜在不同盐浓度下的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为选育油白菜耐盐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分别对14个小麦骨干亲本和13个在川西平原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幼苗进行了处理,以鉴定这些材料对水稻秸秆化感作用的抗性.分别测定小麦幼苗的苗高、根数、主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和根干重七个指标,再根据抑制率和隶属函数值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根比茎叶对水稻秸秆浸提液更敏感,不同小麦品种对浸提液的耐受能力不同,筛选出了Sw3243和蚂蚱麦两个对化感作用抗性较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何立健 《老友》2012,(3):47-47
金银茄又名观赏茄,食用、观赏两相宜。它的花为紫色,五瓣黄心,似五角星形状。它的花朵四季均能坐果。果实呈椭圆形。浆果初生时为白色,成熟后逐渐转变为金黄色。当硕果累累时。它看上去像金银财宝挂满枝头,故名“金银茄”。金银茄耐观赏,适于布置厅堂、阳台、庭院,以及摆设于书案或几架之上。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环保高质量发展迫使煤化工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比例气化渣复配沙土对苜蓿生物学特征及越冬返青的影响,以期为气化渣生态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气化渣复配沙土处理的苜蓿株高增幅介于43.9%-56.5%,平均增幅为50.3%,其中处理15%苜蓿株高提升效果最好且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增幅为56.5%,但随着气化渣施用量的增加,处理35%和45%的苜蓿株高逐渐降低;(2)与CK相比,气化渣复配沙土处理的苜蓿生物量增幅为14.6%-39.7%,平均增幅为28.5%,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其中处理25%生物量最高,相较于CK增加了50.27%,处理15%次之,相较于CK增加了41.94%;(3)与CK相比,不同气化渣复配沙土处理的积温均有所提升,有效保证苜蓿的正常越冬,处理15%积温最高,相较于CK提高37.71%,与CK相比,处理25%返青率提升41.11%。因此气化渣复配沙土可以有效提高苜蓿返青率。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生产率,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只是劳动这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的“单要素生产率”.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所指的生产率是总劳动过程的效率,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定量的方法为生产率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方向.但是,目前,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1999~2003年间沪、深两市发生的699起股权转让超过5%的并购事件为有效样本事件,利用生产函数计算出公司并购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不同并购活动对产出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看,公司股权转让后产出效率得到提高,但对长期产出效率改善缺乏持续性;混合并购使股权转让公司的效率提高,而横向和纵向并购却降低了目标公司的效率。另外,研究还表明,在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下,公司的产出效率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概念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马克思已明确区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过程的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即西方经济学中使用partialproductivity,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的内涵是指总劳动过程的最终效率。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类似当代西方经济学使用的TotalFactorProductivity,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要求也就不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充分把握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力,是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生产力,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国际生产力。该文从国际生产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国际生产力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发展国际生产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区域差异及TFP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文章对1985-2008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时际差异和区际差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均有提高,但增幅较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动因在于技术进步率而非技术效率,农业生产仍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运用的流行观点提出商榷.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历史观方面的命题,后者是认识论方面的命题.两者所适用的检验在对象、性质、依据、内容方面都存在着质的区别.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不是一般原理与个别原理的关系,而是体现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生产力标准命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拨乱反正,实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生产力演进路径概括地讲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丰裕型;一是土地稀缺型。前者是以机械技术创新为先导,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稀缺要素的替代,以最大化地释放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的过程;后者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作为创新契机,通过对土地这一稀缺要素的替代,以最大化地释放劳动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的过程。透过两种演进路径的外在形式,其本质都是立足自身生产要素禀赋的实际,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丰裕要素替代稀缺要素为特征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