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是一项世界公认的有效反腐手段。我国将公职人员的财产公开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且有可行性,应将其列入立法程序。我国在对公职人员财产公开进行制度设计时,应明确财产公开的主体、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序、公开的救济、公开的阶段性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已被世界公认为最为有效的反腐方式, 也是法治反腐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卓有成效地实现法治反腐, 就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单行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 明确规定负有财产申报义务的公职人员的范围、申报的财产范围、申报审核程序及不依法申报应负的法律后果等基本内容, 并完善金融证券实名制、不动产登记制度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监管公职人员的财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共识与有力措施,并且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公示与内部审核两种监管方式。当前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反腐威力的原因,在于公职人员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的缺失。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以及国家类型,建立组织审核与有限公开相结合的双重监管机制,不仅具有适切性,而且可以发挥出对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掘分析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背后的理论依据,将有效说明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巴黎公社的“公仆”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收入分配公正思想、列宁的公开性原则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当前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这些经典理论从体现公职身份的本质属性、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3个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有着积极的启示,可以为该制度的实施扫清认识上和思想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公职人员的职业行为与政府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职人员职业行为存在职业定位不明、职业化水平不高、职业交往不规范等问题,应通过打造良好的公职人员职业形象、牢固树立公职人员职业理念、完善公职人员职业行为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公职人员职业行为培训与考核和开展公职人员职业行为促进工作等措施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之所以成为防止腐败的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屏障,是因为该制度有一道铁关"阳光曝晒".即除机构审查外,必须公开审查,并将结果长期保存,随时接受全体选民的监督和历史的审查.而我国现行<县(处)级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却因存在申报对象不清,申报标的错误,申报内容不公开和处罚措施落空等诸多缺陷,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参考国外经验,尽快制订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梳理我国国家层面对官员财产申报的规定和部分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出发,提出了未来完善财产申报制度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通过对官员在现有财产申报制度下的行为选择构建期望效用函数,即申报真实性选择、真实性投票检测、赦免政策下行为和审查部门跟踪调查四种行为的期望效用函数分析,推导出官员在我国现有财产申报制度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策略。并基于期望效用函数的结论,提出制度推行时机在增大腐败惩治概率后方为成熟、面向社会公开财产申报结果、由纪检部门受理审查申报结果和加大违反财产申报规定处罚力度等财产申报制度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8.
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是推进网络反腐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扩大网络民主监督的有效措施,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透明政府的有效途径.我国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面临的困境有官员自身的阻力及财产信息公开的政治风险顾虑、官员财产信息界定和审核困难、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形式化、缺乏制度和法律支撑,应不断强化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的意识、加强官员财产信息界定和审核环节、稳步推进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落到实处、从制度和法律规范官员财产信息网上公开.  相似文献   

9.
反腐倡廉是党和国家既定的方针。如何执行?本文认为,应建立廉政制度并合理设计其结构,即考试录用公职人员制度,实行回避、职位轮换、管理活动公开、高薪助廉的制度,财产申报、举报、司法独立、舆论监督的制度和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四元互动"模型视角下显示,一个较为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应包含公务员群体对财产申报制度的广泛接受,完善、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权威的申报受理和审查机构,向公众公开的财产信息,发展成熟的大众媒体,畅顺的公众监督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处于外部监督缺乏、内部监督不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财产申报制度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行政公开是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主要方式。推行行政公开制度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必须进行的 ,行政公开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 ,有利于反腐倡廉。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 ,加强监督 ,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推行电子政府做好行政公开。  相似文献   

12.
公职人员的公共职责与其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是腐败的重要诱因,腐败是这种利益冲突演变的负面结果。利益冲突情境会触发腐败的心理冲动,催生腐败的手段和工具,为腐败提供适宜的环境。为了有效规避利益冲突、防止腐败,很多国家针对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立法。我们应当吸取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加快出台《公职人员伦理法》,完善财产申报的制度性规定并强化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利益冲突规避制度和利益冲突资产处理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构建与完善防止公职人员因利益冲突而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从源头上反对腐败,形成惩处与预防并重的反腐体制。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台湾)《人事月刊》第14卷第3期发表文章,介绍了台湾、美国、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公职人员财产申请情况。文章对申报对象、申报客体、受理申报机关、资料运用、罚则、实施评估等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章还综述了台湾各界人士对宜否实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意见。作者侧重于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草案内容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实施公务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腐败犯罪,因为事后惩罚行为虽然处罚了掌握社会公共权力者的腐败现象,但是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已经成为铁的事实,也只能算是事后补偿,也可以说是禁于已然之后,而不是禁于将然之前。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腐败行为的出现,是公务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最高价值诉求。台湾公务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对端正政风、实现廉能政治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西运城学院政法系教师、行政管理专业硕士黄静在《终端反腐———我国应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刍议》来稿中指出:国内外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实践为我们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财产申报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第二代IC卡公民电子身份证号码唯一终身  相似文献   

16.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贪圬、贿赂违法犯罪出现了有增无减的趋势。建立和实行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反贪倡廉的重大举措。 一、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发现贪污、贿赂等经济违法犯罪:(一)可为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发现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案件开辟渠道;(二)将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公之于众,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发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末,伴随着全球性反腐败斗争的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制度——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建立这项制度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结合我国情况,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可分两步走 暂先将申报对象限制于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担负高级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发展、加速推进三个阶段,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大对利益冲突问题的处理力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的根源在于:1.根植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和官僚统治。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交替并存,出现制度上的漏洞,为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提供了可乘之机。3.我国上层建筑领域内出现的空档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4.社会分配不公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催化剂。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法律与制度的问题。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廉政立法工作:1.进一步完善职务犯罪的刑法条款,适当提高因腐败而犯罪的法定刑幅度。2.尽快健全与完善经济刑法。3.建立与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回避制度以及禁止党政机关人员经商办企业的法律制度。4.在各级人大成立反腐败局。5.进一步完善廉政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0.
从责任、利益、风险以及监督机构自身纯洁性几个标准来看,监督责任追究机制缺乏科学性、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办案受制因素多以及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薄弱是导致目前监督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加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建立代表监督委员会,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措施鼓励监督机构办案以及在监督系统率先推行高薪养廉和财产公开制度作为目前加强监督机构监督动力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