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经历明清鼎革的文人,余怀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故国之思和哀婉沉痛的风格。其诗取法杜甫,有明显的杜诗特色。本文从三方面论析余怀诗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诗歌内容上,对杜甫诗句、意象和诗歌内容的吸收;诗歌风格上,取法杜诗沉郁顿挫、清丽澹远、萧散自然的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对杜甫律诗、纪游形式、炼句的继承。最后,结合余怀本人经历、交友情况及时代背景,探讨余怀宗法杜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汇,体现了杜甫对身体的格外关注,杜诗中的身体书写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杜甫走向生命之秋时的身体观念;二是杜诗身体书写中的生存之悲;三是杜诗身体审美的生灵之叹。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加深了诗歌内容的疼痛感;二是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是丰富了杜诗的审美意蕴。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歌审美风格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以及抒情风格;最后论析杜甫七律的章法与句法.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及抒情风格;复次论杜甫七律的章法句法;最后论杜甫七律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 ,有五种最为突出 ,其分别为 :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 ;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 ;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 ;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五种创作心态及其诗美特征的水乳交融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句中有眼”是杜甫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一直未见深入的研究。杜诗“句中有眼”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或条件:一是南朝以下诗歌的语言格局,为“句眼”的炼制提供了形式上的准备;二是诗到盛唐,诗歌意象的大量积累、沿袭、老化,严重阻碍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句中有眼”是诗歌艺术破旧创新的必然选择;三是杜甫个人的主观努力。杜诗“句中有眼”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白和杜甫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形成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诗豪放飘逸,杜诗沉郁顿挫.本文试就李白、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意象群、语言风格和体裁运用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以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互动的视角关照杜甫在成都期间的诗歌创作,立足杜甫诗歌文本,结合成都文化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成都与诗圣杜甫诗歌的渊源与关联。以典型意象为线索,梳理和解读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考察杜甫诗歌中的成都特色风物。以成都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参照,将成都城市文化的典型特点,与杜诗在成都的新变相对比。从字里行间,从情感艺术,细细找寻隐逸在杜诗深处的美丽成都,慢慢体会成都文化赋予杜诗的清新韵味,详细考察成都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张綖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杜诗研究专家,著有三种杜诗学著作。其中《杜律本义》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诗学思潮的影响,以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为底本,同时参考明代张孚敬的《杜律训解》,对杜甫的151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杜律本义》在注释体例上虽沿袭前人注本,但其融通的杜诗编年、畅达的诗意疏通,亦具有一定价值和特色。张綖还对《杜律本义》和《杜工部诗通》中部分相同诗歌的注解进行了增补、删改,使《杜工部诗通》更趋完善,从中也可见张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杜诗“沉郁”的文化心理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诗歌,既有精细的俗世经验,又有深广的灵魂空间.本文探析了杜甫诗歌"沉郁"的审美内涵,并认为杜诗"沉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杜甫的个性使然;是"发愤著书"文学传统的影响;也是其自觉追求"不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性角度切入,重评杜甫与儒学之间关系。杜甫取儒学的人道精神,又借重道家对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之追求,形成自家具有个性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中以己饥己溺之亲历去亲证"一国之心",由是在现实的人伦之际保留"真我",进入既有道德又超越道德的"天地境界"。杜之真性情使其能"以我为诗",推动诗歌创作从题材到形式的新变。  相似文献   

16.
杜诗中清新俊逸千古流传的佳句,有许多是经过"点化"翻新而来的.他借前人看似被用废、耗尽审美意义的枯槁词句,经过陶冶点化,或是小小的变动,或是兼采众长,巧妙组合,去粗取精,加以翻新、改造、引中、提升,就会使普通之语变得诗意盎然,成为意蕴深邃、情思飞动的佳词妙语.无疑,多种"点化手法"的运用,是杜诗审美情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杜甫研究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无疑,改革开放之后是杜甫研究的高潮期与高峰期,成绩斐然。百年杜甫研究的成绩概而言之有:杜诗文献、文本及杜甫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杜甫生平、思想、个性及人格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甫文学思想与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杜甫对前朝文学文化的学习、继承、评述及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传播以及杜诗鉴赏、普及、传承研究;比较研究;域外杜甫、杜诗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文化研究;杜学与杜诗学的建构;各类研究综述、概述;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建设。百年杜甫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复研究是主要不足之处。需要拓展的方面:一是大量宋元明清杜诗笺注、笺释等文献的整理;二是大量宋元明清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类、笔记类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三是大量域外杜甫研究的梳理;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五是大众化视野下的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的普及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秦州山水诗 ,把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苦难自然地融入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 ,赋予山川景物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扩大了山水诗的社会内容。在刻画山水形象的时候 ,诗人凭借奇特的艺术想象 ,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手法和“破墨笔法” ,极力渲染山川景物奇崛险峻、突兀嶙峋的形象 ,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形成了冷峻峭拔的艺术风格 ,对盛唐以前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杜诗自注与诗歌境域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诗歌的自注作为中国诗歌自注体的早期代表,记录下了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丰富信息,充分发挥了诗歌自注体的辅助功能,诗与注的紧密互动对杜甫诗歌的情志表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杜甫再次介入诗歌进行自我诠释的动机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的自省心理,流露出其多方开拓新境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的同题《望岳》诗中 ,同是五古的望南岳衡山诗比望东岳泰山诗 ,气势更加雄阔 ,笔法更加奇崛 ,结构更为复杂 ,内容更为丰富。它在礼赞南岳的同时 ,突出了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 ,融入了国仇家恨之思 ,展现了杜甫精神世界里信奉道教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