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武锋  万莉莉 《西北人口》2009,30(5):73-76
本文根据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1982—2005年这23年间的回族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回族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不断集中的趋势;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市,回族人口增长较快;在东北和中部的一些省份,回族人口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2.
张燕 《西北人口》2016,(5):48-56
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以及职业行业情况,进行分性别、分民族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总抚养比比较高,人口负担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现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从婚姻家庭状况来看,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很严重;从职业上看,彝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落后汉族地区;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务的比例依然较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扩展MRW模型构建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人口数量红利与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并利用中国1989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01年,平均贡献率在20%左右,2010年之后其贡献率开始明显下降。人口质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39%,其贡献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质量红利的贡献率在2010年前后开始明显上升并超越人口数量红利的贡献率,也即从那时起人口质量红利开始逐步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研究结论表明在进行经济政策设计时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这种新的动力机制和要素特点,主动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趋势,积极顺应增长要素变化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199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以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老龄化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总体上呈现波动缩小趋势;2004年以前,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交替成为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2004年以后,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Kernel密度估计显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地区差异呈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6.
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多年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状况,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以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少儿人口数量减少且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且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各地人口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人均GDP与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呈负相关,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省市区人口负担系数较小;城乡人口比例呈持续升高态势;城乡人口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城乡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稳步升高态势;乡村人口抚养比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7.
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深化,为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全面深化认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提出了新要求。基于1953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通过计算群内接触指数、人口区位熵、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地区偏好、动态变化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及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各民族人口群内接触指数呈下降态势,族际接触互嵌程度强化、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口空间扩散地区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偏好具有距离邻近与经济吸引的双重效应特征;各民族人口再分布仍然保持活跃,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处重要调整期。基于此,文章认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再构为当前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忽视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族际差异性,忽略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非传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关注明显不够。未来应从动态差异视角出发全面认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从民族互嵌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从民族工作需求出发从容应对我国民族人口格局变迁与...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为祥 《南方人口》2008,23(1):42-50
本文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有着非凡的稳定性,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居住相对集中、大多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民族政策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民族人口的再分布渐趋活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态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城市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人虚弱指数及其与痛苦死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基于2002~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收集的39个健康多个维度的变量生成了一个综合反映我国老年人口个体健康累计损失的虚弱指数,并基于死亡老人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卧床不起天数、死亡老人家属回答的死亡老人临终前痛苦表情数据设计了3个不同的测量痛苦死亡的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高,虚弱指数越高;男性虚弱指数比女性低。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的虚弱指数较低,但社会地位较高的老人的虚弱指数较高。虚弱指数越高,死亡风险越高。研究进而表明,在控制众多干扰因素下,虚弱指数越高,基于客观测量所反映的痛苦死亡的可能性越大。但虚弱指数与死者家属回答的基于主观测量的痛苦死亡之间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询  彭树宏 《中国人口科学》2012,(5):47-55,111,112
文章采用多种不平等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1983~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无论是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还是阿特金森指数计算的行业工资差距均表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呈下降趋势,并于1988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持续上升至今。行业工资分布的演化表明,中国行业工资呈现出高者愈高、低者愈低的行业"马太效应"。基于广义基尼系数的行业工资差距变化分解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多地集中于低工资行业,90年代以后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多地集中于高工资行业。基于行业工资转换矩阵和流动性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行业工资流动性越来越弱,只有在1983~1992年的行业工资流动性才是社会合意的,其他时期的行业工资流动性过低。  相似文献   

11.
The substantial growth and geographic dispersion of Hispanics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emographic trends in recent U.S. demographic history. Our county-level study examines how widespread Hispanic natural increase and net migration has combined with the demographic change among non-Hispanics to produce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population. This paper uses U.S. Census Bureau data and special tabulations of race/ethnic specific births and deaths from NCHS to highlight the demographic role of Hispanics as an engine of new county population growth and ethnoracial diversity across the U.S. landscape. It highlights key demographic processes—natural increase and net migration—that accounted for 1990–2010 changes in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sizes of the Hispanic and non-Hispanic populations. Hispanic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all U.S.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2000 and 2010. Yet, Hispanics represented only 16 % of the U.S. population in 2010. Most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Hispanic immigration; here, we examine how natural increase and net migration among both the Hispanic and non-Hispanic population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s growing diversity. Indeed, the demographic impact of rapid Hispanic growth has been reinforced by minimal white population growth due to low fertility, fewer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nd growing mortality among the aging white population America’s burgeoning Hispanic population has left a large demographic footprint that is magnified by low and declining fertility and increasing mortality among America’s aging non-Hispanic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滇藏川毗连藏区作为联系内地和西藏的重要通道区,历来是多民族流动人口的汇集区。近年来,随着藏区社会经济外向联系的不断增强,各民族人口流入滇藏川毗连藏区的数量和扩散地域不断扩大,流动人口与藏民之间的族际交往途径和族际关系都出现了新形貌和新动态。本文在深入该藏区调查摸底流动人口分布情形基础上,重点对族际认知态度、族际关系感知、族际通婚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较全面呈现了目前滇藏川毗连藏区中流动人口的族际关系形貌及其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3.
聂芹  李连运 《西北人口》2009,30(5):7-10
根据影响聊城市人口压力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确定了聊城市人口压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人口压力指数,再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8—2007年聊城市人口压力的空间格局。借助Ar-cGIS9.2软件采用格网法对聊城市人口压力空间格局进行制图显示。结果表明。1998—2007年。聊城市人口压力沿东北一西南轴线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在空间上出现聚集效应,高唐县人1:1压力指数在_0.14-0.22之间,人口压力适中,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协调;东昌府区、临清市、茌平县和东阿县人口压力指数在0.1.0.99之间。人口压力较小。人口承栽力较强;冠县、阳谷县和莘县人口压力指数在0.79—1.68之间,人口压力较大,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发展不协调。这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各地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有关系。无须资源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Geoda095i的陕西省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反映属性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各区县1990年、2000年和2006年人口总量及其增长状况和人口结构的空间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人口总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而人口增长水平表现出很明显的北高南低态势,人口性别结构则表现为地域上高度空间正相关的北低南高局面。陕西省人口重心微弱向东北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Spatially explicit population data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ies 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Several gridded datasets on the present population exist, but global data on future populations are largely lack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dataset covering three global population forecasts for the period 1990–2100 at 0.5-degrees resolution. The basis for these forecasts is the SRES scenarios developed for the IPCC climate-modeling framework. In addition, a gridded dataset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for the period 1990–2050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datasets can be used, future chang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were analyzed for some of the world’s major river basins.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Ganges basin, which is already very high, is likely to increase considerably. The highest future increase rates were found in some African and Middle-Eastern basins. The population dataset for 2015 was compared with one previously published gridded dataset. The comparison shows some differenc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mainly in small, highly urbanized coastal river basins, while for large basins, the two datasets agree fairly well. We hope that the datasets here presented will prove to be a useful resource also for other researcher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老龄化是当今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通常老龄化的界定主要采用老年人口占比这一指标来量化。以发展的视角与人口年龄结构划分标准而言.单一指标的老龄化论断削弱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性。为精确各个族群老龄化的差异,以发展的视角分析出台减缓老龄化进程的相关策略.使区域经济发展与老龄化进程趋向协调.本文基于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百万以上18个少数民族的老龄化程度进行新的分层测算。在分析其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给出1990年、2000年、2010年三个时段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层测算了18个民族20年间年龄结构类型或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和差异.为国家制定分层策略提供数据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人口压力评估指标及定量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田英  张艳伟 《西北人口》2009,30(5):111-113
在对传统人口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评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源纳入人口压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6年甘肃省统计资料。对全省8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人口压力进行赋值与量化。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压力量化值呈正态分布.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都丰富的地区人口压力较小,人口压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实现甘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人口压力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其区域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首先,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京津冀面板数据模型,研究1990—2017年京津冀人口密度、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其次,采用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京津冀人口密度变动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和动态影响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三地的人口密度、人均实际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其中河北省影响系数最大;北京和天津第三产业占比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反向影响关系,河北省第三产业占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北京和天津的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费影响不显著,河北省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京津冀地区和京冀两地人口密度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短期呈现负向效应,但是在中长期京津冀地区和三地人口密度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均先上升然后缓慢下降,人口集聚具有集约用能效应。相对于能源消费自身影响而言,京津冀人口密度变动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影响效应有限。最后,对京津冀人口流动和能源消费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动人口在出现由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迁移流动的同时.也有局部的逆向流动。这种逆向流动的规模尽管不如前者显著.但却涉及到更复杂的民族关系.而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又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西部云南省迪庆州为例分析发现.总体上流动人口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整体居住分离程度还是比较低,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居住融合比较理想,但分民族来看.汉族与藏族、回族的居住分离程度较高.远远大于白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有效地进行居住迁移调整不仅可以减少各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矛盾.而且也能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之间、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report examines the demographic forces at work in the US that will influence the country's future. A profile of the US population in the mid-1990s reveals that the US is the third most populat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of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70% of this growth is due to natural increase and 30% to immigration. The first topic covered in this report, geographic patterns of growth and change, includes a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patterns, population growth by state, residential patterns,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inorities living in suburban areas. The second topic is the changing age struc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Rac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fastest growing groups, where minorities live, the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is diversity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mmigration is analyzed to reveal sources and destinations, linguistic diversity, effects on schools and the labor market,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The section on American families focuses on trends in marriage and divorce, types of households and families, and household patterns by race/ethnicity. The last topic looks at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poverty as well as at regional and state differences, race/ethnicity differences, the effects of marital status on income, who constitutes the poor, and how income is distributed. In conclusion, it is noted that America's social and economic future depends upon whether current demographic trends will lead to a fragmented and divisive society or to a stronger nation built upon d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