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宋代学杜的诗人群体中,文天祥不仅在忧国情怀和诗史精神方面自觉继承杜甫,在造语诗法和艺术风格上也直追杜诗,更难能可贵的是开创了《集杜诗》的新形式。文天祥可谓全方位学杜者,是宋代杜诗学史上最后一位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光辉诗篇——《过零丁洋》中的警句。数百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激励过无数忠贞之士慷慨就义,为国捐躯。 文天祥一生的抗元事迹,艰难曲折,险苦备尝,真是可歌可泣!他第一次被拘元营,驱迫北上,在镇江逃脱虎口的经过,显示了当时镇江人民不怕牵累,积极支持爱国英雄继续战斗的共同心愿。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 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相似文献   

3.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录后序》中说:“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可见当时他处境的艰难危险.这一带苇港纵横,围堤逶迤、沙滩无际,前后都有元兵围追堵截,不要说文天祥是异乡逃客,就是当地人,也会在这片滩港面前昏头转向。那么是谁当文天祥的向导,护送他出海,使他能从海路到福建,继而能于端宗景炎二年(1277)重整旗鼓,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的呢?这一直是个谜。最近,笔者参加整理地方史志,查阅了  相似文献   

4.
近阅清代陆沁源《宋史翼》,见其卷三十二有宋末周宣传,谓周宣抗元身亡,文天祥以诗哭之,然遍查信国公集,未见收录,一九八三年江西纪念文天祥就义七百周年,刘文源同志曾撰《文天祥的佚诗》,栾贵明同志在《学林漫录》第八辑上发表《文天祥、谢翱佚诗》,亦均不见披露,故特著此短文揭载,示诸同好。陆书取材于明人瞿佑所作《周宣传》,现将原文迻录如下: 周宣,字公猷、钱塘人。仕方郎中。德祐丙于,元帅次皋亭,宣上表请兵御之。时陈宣中主降议,不报。因身集族党家丁,为报国计。及元兵入临安,帝、后远狩、宣乃北面泣拜,率众与战,身被刀矢,负痛手格杀数十人,随遇害。文天祥以诗哭之曰:“孤忠莫克  相似文献   

5.
《吉水竹塘莆阳王先生传》是新发现的一篇史籍失载的文天祥珍贵佚文。《吉水竹塘莆阳王先生传》的史料价值在于:填补了文天祥生平中咸淳壬申年,即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史料的断年缺失;修正了有关史料对文天祥历史记实的偏颇失误;为文天祥文集补遗。  相似文献   

6.
两宋江西词发展及其贡献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时期,江西涌现出190多位词人。名列全国前茅。大量的统计数据直观地表明,这些词人具有旺盛的创作力、极高的创作水准和丰富的词学思想,取得了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词人都要突出的成就,为宋代词作的繁荣及传播作出了贡献。他们形成了两宋江西词坛上的七个词人群体,即晏欧词人、江西诗派中的江西词人、江西南渡词人、辛派中的江西词人、淳雅派中的江西词人、风格闲逸的江西词人和“凤林书院”词人。这七个群体具有不同的创作风貌、审美特色和规模影响。  相似文献   

7.
迄今流行四百余年的看法认为,文天祥就义的地点在今北京市东城府学胡同柴市。但文天祥的诗文、元人写的传记和其他史料均可否定这种不符合事实的看法,同时又可以证明,元人王恽所记的“燕南城柴市”是文天祥就义的真正地点。今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与长椿街南端相交的路口,位于金中都城的东市,此处系金朝和元初的刑场,也就是文天祥就义的柴市的具体地点。  相似文献   

8.
雨晴 《老友》2013,(6):52-52
2013年2月,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江西省新增11家国家4A级景区。其中一个便是吉安的天祥景区。天祥景区占地1000余亩,由文天祥纪念馆、天祥公园、将军公园3个景点组成。天祥景区,是为纪念伟大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受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影  相似文献   

9.
宋惕冰 《中华魂》2014,(2):46-46
正本文述及的丞相祠,是北京的文天祥祠,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的。祠堂占地600平方米,自南向北,由大门、过厅、堂屋组成。大门门额立匾"文丞相祠"。门内为一小院,正中立有文天祥执笏半身像的石碑,碑文是"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东墙上刻有明代书画家文征明书写的文天祥《正气歌》,这两幅  相似文献   

10.
宋祥兴二年 ,陆秀夫负宋幼帝赵曰丙 蹈海而亡 ,赵宋 32 0年的皇脉断绝 ,同时也揭开了大批宋文人遗民生涯的序幕。身为遗民 ,“立功”一途受阻 ,他们更自觉地担当起“立德”、“立言”之任 ,在文字著述中寄寓他们的亡国哀痛和存续传统的苦心。而“诗词末技 ,存江山以不朽” ,于是宋元之际乱离易代的环境 ,既磨砺了一代封建士人的节操 ,又成就了一期遗民文学。宋遗民词即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内涵成为词在宋代发展的一个光耀而悲壮的终结。在宋末元初的遗民词坛 ,江西遗民词人虽没有如江西诗派成员一样的自觉的流派认同意识及共同尊奉的创作宗旨和词坛盟主 ,但他们因地缘关系、政治倾向、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同 ,彼此间不仅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 ,同时也有着频繁的诗、词、文的酬赠活动 ,构成了一个以文天祥为轴心的相对独立的地域词人群体。  相似文献   

11.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2.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因缘颇深的两大显学。在从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整个中世纪前期。经史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汉时期,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史家的崇经意识非常明显,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对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的重视人物品评和历史评论。以及南北朝史学风格迥异等现象,则与这一时期玄学经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经学分立现象的出现是相一致的;隋唐时期,经史关系集中表现为统治者对于经史之学的高度重视,由此出现了许多经史兼通的大学者和进行经史同步大总结的时代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魏晋禅代     
在司马氏"作家门"和实现禅代的过程中,如下三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一是掌握军队,特别是严密地控制京师中央军,运用军事的和暴力的手段严厉地打击政敌。二是充分发挥家族的影响力,利用政治权势和各种关系,蓄意培植亲信,组合势力集团。三是在祭祀典礼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大做文章,借以提升司马氏的位望,深化其执政地位,进而缔造新皇权。  相似文献   

15.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朝鲜王朝对清观影响着朝鲜的对外政策、文化交流,更影响着清鲜关系的发展变化。从正统意识出发,朝鲜君臣展开讨论意欲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并有尊周思明的种种举动;从民族意识出发,对“夷狄”建立起来的政权充满诋毁与诅咒;从复仇意识出发,朝鲜君臣期待机会策划北伐。  相似文献   

16.
“华化”与土俗之争背景下高丽对宋代法制的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丽移植宋代法制的进程较为曲折,首先就存在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关系的问题,因“华化”与土俗的冲突,高丽王权对宋代法制的移植难以得到贵族精英阶层的支持,不得不启用大量的归化中国士人。与此同时,作为法制输出国的宋王朝又实行严格的图书管制措施,使得高丽对宋代法制的移植缺乏可靠的参照文本,使其对宋制的移植缺乏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总的趋势就是一个不断走向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从唐末至北宋则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它实现了佛教中国化所必然要经过的由世外到世俗、理论到实践、独立到融合、僧侣到居士、上层到民间的一系列根本的转向,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其主流,因而关于"恶"的论述并非他们的理论重心。但是在宋明儒家的理论中,"恶"的问题却以另外一个概念——"习心"的方式进行着讨论。他们认为,人有"习心",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之所以出现道德之恶的根本原因。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观点在宋明儒家理论中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习心"是如何产生的,即"习心"的生成论问题;二、它是什么,且为什么是恶的,即"习心"的价值论问题;三、它怎么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并且又如何在道德实践被清除掉,即"习心"的实现论和否定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戏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明初至明中叶的戏价多保持在每出一二两银子的水平,其中若有赏银也一般是在雇价外再额外赏予一二两银。但从明代后期开始,戏价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上班”动辄十几两银的雇价和丰厚的赏银,一方面是普通戏班二三两银的戏价。而在清代,这种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显,戏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几两向十几两银慢慢提高。戏价的变化实际上影响着戏曲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无疑将对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状况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