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实践性、革命性与创造性,也就是从唯物性、否定性、推动性与历史性等角度对实践辩证法作具体的阐述;其根本的立足点始终根植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质,即通过对实践辩证法理论实质的考察,来揭示在历史的全部社会生活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之中产生出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运动是对现存事物的维护.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他以“否定的”批判性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3.
"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并非朱熹首创,但朱熹在他理学思想的语境下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使用和讨论。通过对朱熹"气质之性"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以"气质"言"性",在其理学视域下突出"性"之本义("生"),并使他关于"性"的诸问题的思考在上贯形上层面的同时也始终着落于现实世界,着落于实处,这彰显出其理学思想的实践品格和迥异于佛老人性论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的警句“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广被引用但又理解各异.该警句频繁出现于其1951年至1968年的著作中,并逐渐上升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性美学命题,但随着文本语境的变化,这句话又带有多义甚至反义性.通过语境的还原可以看出,阿多诺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述的意思尽管不同,不变的是他对艺术的思考始终与奥斯威辛的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并没有取消艺术的可能性,而是将与人类苦难并行的艺术置于野蛮与反野蛮、审美与反审美、艺术与反艺术的辩证张力之中进行观照.可见,阿多诺的这一警句并不意味着保持沉默的禁忌,而是对奥斯威辛之后艺术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运行视域。较之于许茨,哈贝马斯更为注重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所端赖的社会语境。在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上,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基于文化、社会、个性互涉的意义语境,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关涉,进而使之成为兼具描述功能与批判意义的哲学概念。面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症候,哈贝马斯重塑以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交往机制,旨在抗撷非语言的控制媒介,重建合理化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与马克思侧重于历史的理解方法不同,阿多诺更侧重从辩证法的否定性、批判性的动态视野来观照资本运动所带来的艺术生产活动的深刻变化。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范式批判维度的基础在于他一方面洞见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当中资本运动的历史维度,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要扭转艺术这种工业化、同一性的生产危机,还必须从否定的辩证法意识来完成对当代艺术产业化、资本化处境的审美救赎。阿多诺在历史辩证法与启蒙辩证法、总体性与非同一性、文化理论与工业理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从启蒙精神的批判到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在其否定的辩证法哲学中都贯穿了非同一性思维原则,企图科学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批判和救赎无望的社会现实.无疑,这是其否定性美学理论的一条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发现阿多诺否定性美学的力量之源,更深刻地理解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功能,也能更好地洞悉阿多诺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关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它是反“总体性”的。本文在详尽考察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以及《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不能就字面含义把阿多诺所批判的“总体性”不加转换地当作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意义上的总体性。总体性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语境里事实上相当于同一性。那种认为阿多诺反“总体性”的观点混淆了总体性与同一性。澄清阿多诺与总体性的真实关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认识,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对康德有关感知理解的阐发,推动感知转向社会现实,呈现不同的审美政治进路。早期批判理论超越现实经验的感知模式,淡化了感知的先验向度,阿多诺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经验,消解康德的先验原则对感知的同一性规定。后批判理论回返感知的社会现实维度,德勒兹阐发康德审美鉴赏的概念,强调感性生命于现实之中的生成创造。当代批判理论关注感知与具体生活语境的粘连,阿甘本批判康德和德勒兹对感知的理解,思考生命于生活形式裂隙处涌现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境理论对词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这使得词汇教学寓于语境分析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语境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作用,具有理解性或制约性。对语境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词汇教学,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依存于语境并受之影响。只有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才能帮助学习和掌握词汇的确切意义,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词汇,从而准确、灵活地进行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1.
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时代诞生的研究想法的交换如何驱动人类行为的新学科,这一新兴学科的学说观点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社会物理学视阈,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维需要迭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打造智慧思政新范式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这一新范式下,社会网络形态呈现出伙伴型网络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角色是魅力型连接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新角色是主体参与者。  相似文献   

12.
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理论研究对新闻人力资源开发给以现实的关照,新闻思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命题。就新闻思维性质而言,新闻思维是社会思维、证实思维、政治思维、大众思维的综合运用。它们相互渗透,交叉辐射,共同构成新闻主体的思维大厦。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实践意义。是精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塑造人、培养人,把伦理作为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人的价值的提升,最终的旨归是追求向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形而上的伦理探究和考量,体现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观照。注重人的伦理存在的方式,尊重人、关心人,在“人”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在“正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探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120年前,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一文,它是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一切关于公共行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安排,都必须考虑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框架。但是,威尔逊的行政学成就所代表的是工业社会的政治文明,当人类开始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关于公共行政的新理论及其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一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和基础.实践维度的优先性不仅体现在优先于感性、直观,更体现在优先于理论思维和逻辑概念.从伦理学视域出发,强调实践维度的重要性,并非要在伦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哥白尼倒转”,而是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当前以经济关系变革为基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变革的新形势下,伦理理论的确定性与实践成果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迫使我们必须将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伦理秩序,提高社会成员道德修养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实现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中国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质量和数量难以适应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另外,如何处理作为局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公正思想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也是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其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载体,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辅之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重要作用,讲究实效,并与社会实践活动辅之载体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和谐思维的本质特征、构建原则和构建路径。分析表明,和谐思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提升和思维致向,具有系统和生性、求同存异性、动态平衡性和主次层级性等本质特征。在和谐思维建构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超前性等基本原则,同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基础,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和谐思维建构,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包括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两个方面,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需要用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标准来检验;党在实践上的先进性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用具体、物化的标准来检验.而且,党的先进性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具有特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党的先进性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标准与物化标准的统一,客观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其中,实践标准是基础,是我们认识、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论前提;物化标准是核心,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的根本政治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