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法律移植是完善我国环境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共通性因素,同时更应关注中国环境法的本土资源,实现环境法移植的本土化,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但目前环境法对于人为环境还没有作出界定。分析了当前环境法对人为环境难以界定的原因。试用调整论和生态学的观点,探讨环境法界定人为环境的可能性;明确了必须在法律上赋予人为环境以生态环境地位,才能对人为环境要素实施有效的环境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原则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地区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演进而出现的一个重要法律现象。在不同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下,环境法原则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所认同的一个共同法律话语。人类环境问题的时代性及其共性特征决定了环境法原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国际环境法之间的共通性。环境法原则的共通性反映了国际社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观念和环境法律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趋同化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法原则是在国内法、国际法的不同法律背景,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法律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使其在产生和发展的法治背景、创立方式、法律规范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环境法原则的规范性建构,有助于发挥环境法原则在我国环境法治中的规范功能,以指导环境立法,并实现其引导环境司法解释、弥补环境法律规则不足的司法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法起步受到世界引领,发展受世界推动,法律体系的形成受世界影响,很多制度内容都借鉴世界经验。中国环境法受世界影响的原因在于:我国环境法起步较晚,世界环境法比较健全,环境问题的共同性和应对的一致性使环境法借鉴和移植成为可能。世界影响下中国环境法的迷失表现在:借鉴的规则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本土,使其效力大打折扣;对某些制度领会不够透彻,致使其被引入后失真;环境法体系遗留空白;丧失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环境法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检讨扣纠正世界的不良影响,关注中国的环境法问题,重点是农村环境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环境法律的繁荣,我国对涉外环保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这使得我国在国际环境法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并变得尤为必要,为了顺利实施国际环境法课程的双语教学,需要对国际环境法课程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布隆迪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并研究讨论布隆迪环境法的历史发展,以及围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讨论非洲大湖地区的主要问题,例如在没有政策和法律的情况下给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非洲环境法的历史背景、法律渊源、法律实施并着眼于布隆迪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典作为法律的最终表现形式,其编纂过程必须审慎为之。法典化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都应当在法典化运动开始之前就已成就。多数学者支持法典化皆认为我国的环境法法典化条件确已成熟,应当尽快开始环境法法典化运动,但大多是从环境法法典化能够改变我国环境法律混乱矛盾的现状以及环境法典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忽略了什么样的内外条件才足以支撑环境法的法典化运动。在少有的研究中,封丽霞教授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环境法法典化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客观方面大致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而主观方面则是对法律自身的要求。通过对我国环境法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环境法法典化条件是否真的成熟,尚需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界围绕环境法是否应当被重述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激烈争论的背后,是环境法学者试图通过法典化改变美国环境法窘状的努力,更映射出学者们对环境法向何处去的不同认识及态度。尽管美国环境法重述被宣告搁置,但这场法典化争论值得探析和思考。我国环境法学界最终确立了“适度化”编纂环境法典的目标,明确了当代环境法学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环境法共同体逐渐显现,而无论是我国环境法典编纂的探索还是美国环境法重述的争辩,目的都是为环境法律部门更具体系性而进行重塑,消弭环境法律内部规则之间冲突、分散、重复的弊端。对于我国环境法典,需要进一步明确编纂目标,夯实编纂方法,坚持编纂的程序性定位,树立起环境法学科独立自信的价值体系,增强环境法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兴起于本世纪 70年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 ,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 ,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在这个体系内部 ,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回顾我国现代环境法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立法还存在的不足 ,并就改善环境法立法的有效途径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环境法是21世纪国际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与国际法的渊源有共性,更有区别.比较分析国际环境法与国际法,明确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强调法的渊源在环境法治中的重要作用,以丰富和发展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法律的全球化,由此世界各国间的法律相互借鉴并日趋频繁。什么是法律移植以及如何使法律移植得以成功,是我国法律能否实现法律全球化,与世界国际接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法律全球化的进程中,在选择、借鉴和移植外国法律时,应该认真分析供体国与我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杜绝机械式的拿来主义和全盘照抄西方法律,从而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并频繁修改环境法律,但是环境法律实施的效果却不明显,这和环境法律有深厚的科技意蕴密切相关。环境法律规制社会现实的思路与路径上具有科技性,很多环境法律规范就是技术性规范,科学的发展增进了对环境法律因果关系的认识,科技的进步更新了环境法学知识、拓宽了环境法调整的领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环境法律的科技内因性,从而完善环境立法和增强环境法律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为环境法理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命题。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相契合,反映了我国环境法制的需要,体现了环境法的特点,是环境法调整环境行为的基本理念。在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公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环境法,正是生态理念在具体的环境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和落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法体系的基本形成, 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证。但是我国环境法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完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立、废、改工作, 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又切实可行的环境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虽然它是为了应对环境问题而产生,但其职能已超越纯粹的环境保护,在全面实现环境正义、扭转传统法律制度中的“反自然”倾向、建立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环境法的完善应该体现环境法的现代职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界关于环境法典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对环境法体系化的讨论。几十年来,学界围绕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性、编纂环境法典的必要条件、环境法典的模式以及环境法典的内容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回溯整个讨论历程,学者们围绕“环境法法典化”命题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在激烈的讨论中或弥合分歧达成共识,或各持一端持续争鸣。对环境法法典化研究的推进状况、论点聚焦进行总结归纳,找到环境法典编纂仍需突破的理念障碍,明确环境法典编纂仍需攻克的技术难题,有利于形塑环境法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移植是比较法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法学界在围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讨论中所提出的一个热门话题。作者通过评析法律移植理论中的不同观点,澄清对法律移植含义的模糊认识;通过对实践中法律移植的分析,认为只要移植的法律能转化为接受国自身的发展需要,法律移植就会成功;通过论证法律移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改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的精神是指从包括目的、宗旨、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内的环境法内容中抽象出的普遍性要素,即追求代内与代际平等(equality)与共同体利益(community).传统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历时性之传承关系并对现在仍然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或因素.环境法精神之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与"道德观"包含着环境法精神.追寻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法精神,启示我们在建设我国环境法制时应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因素、坚守传统文化并协调好法律移植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民族成为民族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环境法体系和民族立法体系中应该明确设置具有民族特点的环境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