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2.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相似文献   

4.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5.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毛泽东思想万岁"战斗大队"九·一五"红小兵编印的《毛主席著作编外》是编印时间较早且影响较大的万岁本之一,其重要翻印及其再翻印版有南京的《毛主席著作编外》南玻版、南话版、烈火版、南军版。南军版的北京胶印本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三月版、北地版、光芒本、缩印本、《光焰无际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南军版的增删本有《毛主席文选》丰南版、《毛主席著作编外》军医版、宣东版。宣东版的增删本有《毛泽东思想万岁》哲三司版等等。  相似文献   

8.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近代经学大师,博通群经,造诣精深,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父子俩撰有《易》学专著五种:黄式三撰《易释》一种,黄以周撰《十翼后录》、《易释》、《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四种。共有序跋八篇:黄式三《易释》傅梦占叙、自叙和后记各一篇;黄以周《十翼后录》二十四卷稿本黄以愚序、黄以恭序和自序各一篇;《周易故训订》黄以周自序一篇;《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合刊本唐文治跋一篇。  相似文献   

9.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中载有感甄故事,通过与《西溪丛语》、《默记》中有关记载和考证的分析,可以推知现存《西溪丛语》中自"李善注《感甄赋》云"以下恐非姚宽所引,而是后人补入,而姚宽未尝见此"《记》曰"一段注文。要利用《西溪丛语》此文,以证明尤刻本别有所据或尤刻本出赣州本别本,恐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今学者于《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多有误解。《汉志》"艺文"之"艺"来源于先秦之"艺",本指诸家所长之技艺、术艺,与"六经"无关。"文"为规范、楷式之义,本之《易.贲卦.彖辞》"天文"、"人文"。"艺文"所体现的是先秦时期诸家之艺的系统及其规范,反映了班固"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的精神趣旨。  相似文献   

11.
古籍对于伊水正源的记述含糊不清,今伊河与古代伊水多有混淆。对《水经注》、乾隆《嵩县志》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古代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认为小河为伊水正源,迟至清代今伊河为伊水正源的看法被逐渐接受。据上结论,《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河南》所绘伊水正源有误。  相似文献   

12.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太玄》拟易之时保留了很多特别的用法,这些用法和古文易说基本相同,是易古义。《太玄》与古文易有较密切关系,古文易除文字外,在易义上也颇有可取。在易学史的研究上,《太玄》对于《归藏》和简帛易的研究,对于易本义的探讨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周书”屡见称引,此名不能视为对某部著作的专称,不能将其等同于《尚书·周书》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七十一篇《周书》。从《左传》《国语》等所载春秋贵族引用,到战国诸子书引用,都可以说是指称一类文献,一般来说指的是周王朝官方训诰誓命等。但在墨子等引用者那里,周诗也被包括进来,因为诗、书皆脱离了贵族官学原有的礼乐情境,官学中学习方式、实践场合的差异不复存在,仅被作为记录前人事、言的文本学习、使用,而文本形式又不足以将两者严格地区分开来。战国晚期,见于《逸周书》中一些篇章的语句较多地被在“周书”名义下称引,应可说明这些文献在受到关注。从公元前四世纪中段到前三世纪中段的这一期间,相当部分在此之前尚未流传于世的一些王室档案文书,因为周的分裂、动乱和最终破灭,流出并得到邻近地区士人的首先关注,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朝被整理编次,很可能就是《汉志》著录七十一篇《周书》的原型。  相似文献   

15.
中华礼法研究对于《尚书》学的依赖迄今未能导出宏观规范说,以致帝舜邦畿政治构造不清,礼法问题的结构价值因而不明。其根源是学界不曾自省《尚书》学方法欠妥。讨论揭示,此等欠缺导致两个链式问题:一是没有夯实虞史传《虞书》的语言可靠性基础,亦即尧舜时代语言哲学基础不明。二是此等欠缺催生宋明清学人的孔传《尚书》怀疑情结。讨论亦揭示,伯夷由于职分特点能够以近乎全知的叙事视角记述尧舜业绩,而其全知叙事视角的基础是舜帝设定的语言哲学,其核心是古文时态观。基于此重大发现,且在兼顾孔子理《书》视角的前提下,舜邦的政治构造得以揭示,从而为中华体系礼法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伏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不仅是穷神知化的哲理之学,而且是经邦济世、崇德广业、长治久安的政治管理学。易学的政治管理思想不仅是前此的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对后世的治国实践、政治管理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以经纶为中心理念,《周易》提出了政治管理的七大原则,覆盖政治管理等诸多方面,于政治管理者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周易》思维与现代管理学的系统均衡原理、运动控制原理、信息沟通原理和目标效益原理的关系。从《周易》基本原理出发 ,在组织、调控、用人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几方面论述了《周易》思维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以寻找一种能完美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9.
《易传》发展了《易经》的伦理思想 ,使《易经》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本体论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研究《易传》的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