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虑了时间偏好不一致下企业动态投资问题。假设企业家是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和最优控制方法,分别得到了成熟型企业家和幼稚型企业家拓展期权价值、最优投资水平及破产水平,并分析了时间偏好不一致程度对企业家经营决策的影响。结论表明:时间偏好不一致导致了投资不足问题,较成熟型企业家而言,幼稚型企业家投资不足问题更严重。此外,时间偏好不一致可以消除乐观自信企业家过度投资问题;最后,成熟型企业较幼稚型企业家更倾向于提前破产,特别地,以成熟型企业家作为基准,幼稚型企业家投资前破产水平扭曲程度受时间偏好不一致影响较大,而投资后破产水平扭曲程度受时间偏好不一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指公司内部各种类型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及所持股份的流通与非流通性、股份的集中与分散等。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般作如下界定:(1)股权的流通性结构。按股权能否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交易,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上市公司股权的流通性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检定公司股权结构的内外生双重属性以及探索公司股权制衡的影响作用,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自利行为的选择与股权制衡之间的关系。站在股权结构外生性的角度,股权制衡能够制约控股股东与其控制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侵占型关联交易行为,但无法制约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主要是因为公司中小股东把关联交易而不把派现视为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站在股权结构内生性的角度,股权制衡受到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关联交易使得中小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增强,但上市公司派现行为降低了这一制衡作用,而且在考虑股权结构内生性的情况下,股权制衡度对控股股东自利行为的制约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4.
基于股权高度分散的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已受到现代经济学的挑战,股权相对集中且存在控股股东是现代股份制度的典型特征.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出发,构建了控股股东和监督股东各自的价值模型,定量地证明了最优股权结构的存在性,并从理论上推演出控股股东和监督股东的最优持股比例,以弥补仅从实证角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下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2家上市公司3年的面板数据,对股权分置改革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公司绩效指标.接着分别从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3个方面考查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显著的U型关系,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9,自引:3,他引:99  
本文从股权结构的“质”和“量”两个方面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这说明国家股东治理效率低下 ,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起到积极作用 ,分散的流通股东在证券市场浓重的投机气氛下很难在公司治理中有所作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 ,这说明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 ,使公司治理效率趋于最大化。一、文献回顾(一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①的关…  相似文献   

7.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可能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制股东有能力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70家发生股权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经理层过度投资与股权激励的契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获得控制权收益,经理层倾向于在有利于维持自身地位的项目上过度投资,从而形成了所谓“固守职位”的现象,这种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契约模型,研究了股东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降低经理的过度投资问题,并考察了经理层过度投资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静态分析表明投资项目的风险状况通过所有者给予经理层的最优股权比例的变化间接影响过度投资程度;在存在经理人市场的条件下,外部替代的风险会使得这种保护自身职位的过度投资性行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现有讨论委托代理问题涉及将不同时点收益和成本折现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选择唯一能代表时间偏好一致的折现函数—指数折现.本文放松时间偏好一致这一假设,选择能反映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准双曲折现函数一ββδ作为代理人折现函数,分析收益由努力程度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代理人的成本和收益发生在不同时点时,委托人如何制定激励合同使得代理人努力工作且委托人获得最大利润.研究发现,最优合同与代理人的现期偏好参数β和对未来现期偏好参数的认知β有关,委托人从时间偏好一致的代理人获取的利润高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代理人,从悲观部分幼稚型获取利润小于成熟型,但从成熟型和乐观部分幼稚型获取的利润相同.  相似文献   

10.
股东参与治理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股东参与治理所带来的私人收益、特定股权结构的社会收益以及股权集中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的结果表明,当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水平较高、其它治理机制的作用较弱时,股权集中(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较高)可以创造大量的社会收益;反之,股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较低)对社会收益的影响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股东参与治理及股权结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投资机会存在假设,构建两期投资下的大股东利益侵占模型,剖析新投资机会、现金流权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背景,以2000-2008年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投资机会与控制权私利显著负相关,新投资机会对于抑制控制权私利具有重要作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显著不相关,再次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12.
宋小保  刘星 《管理学报》2007,4(6):760-766
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占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但控股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还较少受到关注。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负债情况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企业过早及高风险的投资;在负债融资的情况下,由于收益函数性质的差别,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资产替代发生的根源。此外,为了获得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大化自身价值的行为使得企业投资更早,投资的风险性更大,损害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实物期权模型,我们分析了集中股权结构下,股东异质性所导致的控股股东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决策和负债融资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中股权结构下的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动机会导致过度投资的产生,并显著提高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即控股股东的价值侵占行为不仅影响到大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而且会加重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会产生公司治理的正向激励效应,持股比例的增加会降低过度投资程度、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负债融资代理成本。而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则会产生公司治理的负向侵占效应,分离程度的增加会导致更严重的过度投资、更低的企业价值和更高的负债融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8年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现金流量权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支行水平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终极控制股东并不是把现金股利作为“掏空”的工具,而是把现金股利作为掩饰“掏空”的面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企业出现持有大量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现象,为什么企业持有大量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以及企业持有现金的后果等问题,逐步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而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主要从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程度等方面展开现金持有量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同国外有很大差别,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内部人控制严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国外的实证结论直接移植到国内缺乏说服力.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也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特质性因素和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现金持有量与财务杠杆、银行性债务、净营运资本负相关,与公司的投资机会正相关,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得到了经验支持;国有股、董事会规模、股东保护程度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经营者持股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以及领导权结构并没对公司现金持有量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从现金持有量的角度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性提供了证据,需要我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相似文献   

16.
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2002年非金融类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显著正相关;而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虽然正相关,但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具有较高的偏好;(2)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且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分离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0.769元;而当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不存在分离或虽存在分离但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1.206元.从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  相似文献   

17.
苏坤  张俊瑞 《管理学报》2012,(3):466-472
以2004~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特征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负债融资扩大了终极控制股东可控制的资源,便利了其攫取行为,且不会导致控制权的稀释,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较高的现金流权能够有效制约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扩大负债融资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对其两权分离程度与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非国有控制公司相比,国有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扩大负债融资获取私有收益的动机相对较弱,其两权分离程度对资本结构的正向影响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firm performance shows no convergent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sign and form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hip. Similarly, there is no homogeneous evidence documenting family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s always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irm value, or irrelevant. This paper analyses whether and how the de facto investor protection provided by the judicial system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in 1314 firms operating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Germany, France, Italy, and Spain) over a five-year period, 2010–2014. Moreover, we analyse whether judicial system efficiency influences if and how family firms in the controlling coalition collude for expropriating minority shareholder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derived from judicial efficiency, is releva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thus corroborating literature in that institutional contexts matter in explaining such rel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more efficient external mechanis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facilitate investment in equity capital, thus decreasing the country risk perceived by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9.
大股东治理及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荣  曾勇  邓建平 《管理学报》2007,4(3):363-372,378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股东的出现可以解决股东分散带来的搭便车问题,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但同时,大股东的出现又带来了另一个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从股权集中的现状、大股东出现的原因、大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大股东治理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内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股权结构内生性的假定,采用面板数据动态地研究了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对股权制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中小股东并不把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至少是正常派现)视为控股股东的掏空方式,在控股股东完全控制的上市公司这种情况更为显著.考虑到股权结构在静态指标上表现出外生性的一面,同时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派现水平之间存在着联动作用:派现水平越高,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越低;股权制衡度越低,上市公司的派现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