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古典散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杂文学性质。古典散文中有相当多的篇章,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来要求,似乎难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美文学”。例如作为散文源头的《尚书》、《论语》等著作中,又有多少形象和抒情的成分呢,多的倒是议论说理的文字。再一个特点是它的实用色彩。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经典,也是史传,是思辩学说,也是经世策论。这就决定了古典散文不同于古典诗歌,它的功能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实用。古典散文中当然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精美之作,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在很长时期内地位是远不如那些实用性作品高的。  相似文献   

2.
古典汉语散文措词简练,寓意深刻,其译介工作备受关注。古典汉语散文译者应"吃透"原文,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及风格,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吃透"两头,领略作者的审美体验,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之原则。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进行整理发掘,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体系,与西方美学体系"双峰对峙".中国古典美学从研究范畴到具体命题到名词术语到学术用语,均自成体系,与西方美学"各说各语".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人类对于美的关注和诠释,都是人类对于主观美感和客观美的欣赏与诠释,以及对于人类审美经验的总结.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审美学说,蕴含着深沉丰厚、蕴藉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魂,总结了中国传统诗歌、散文、词曲、戏剧、绘画、书法等等的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的"美学创获",这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散文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趋同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都市生态危机和都市美感危机中的审美理想趋同最为突出.当前都市散文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当前都市散文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文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实现当前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韩愈散文在朝鲜古代千余年的传播与接受中经历了由高丽朝文人士子自下而上的推动、朝鲜朝初期深度参与意识形态建设、17世纪达到高潮、朝鲜朝后期发生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韩愈的不同散文作品契合了朝鲜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被融入民族审美文化之中,甚而成为朝鲜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中国批评话语影响、朝鲜古代的政治生态、民族散文批评话语构建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韩愈散文的典范地位,表现出了中国古典散文域外传播和接受的典型特征,在东亚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坡志林》是苏轼笔记散文的代表,无论其描写内容、叙述模式还是审美趣味,皆表现出与传统散文不同的追求与特色,成为中国古典笔记散文文体风格发生转变的典型之作。因应写作目的与叙写内容的变化,其审美情趣之特色尤为突出鲜明,这就是对深情与雅致、颖悟与妙理、风韵与趣味的追求。这种新追求,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小品文写作。以公安派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的小品文,与其即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故从文学史、散文史的角度看,以《东坡志林》为代表的苏轼笔记散文的出现,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意义以及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途径,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以文导游,充分展示和延伸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引导游客选择最佳视距和视角等方式,来把握园林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充分发掘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旅游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式是在他们手里建立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展开散文研究的6点设想,指出"文章之学"的研究更需触类融汇、古今贯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气”本论,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提出与确立期;二是唐宋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发展与兴盛期;三是元明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承传与充实期;四是清代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深化与完善期。上述四个时期,标示出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对以“气”本的标树与论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与自然界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绿色生态及其功能的和谐运转不仅是大自然的本质要求,也是生命孕育、创生、发展的根本所在;人类自产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认识、改造、利用自然,人类的生产实践给自然界及其自身带来了许多灾难,如环境问题、工业问题、人口问题等严重影响大自然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鉴于此,探讨了绿色生态思想的发展及其对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呼吁当代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己的家园,创建一个和谐、稳定而美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在学术方面的汉化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律学、兵法、武术、科学技术等;在风俗习惯方面主要包括婚礼、丧礼、姓氏、语言、一般礼俗、服饰等.由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到十六国末期,中原少数民族基本上完成了汉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为北魏孝文改制奠定了基础.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孝文改制是前后相继、紧密相连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影响极为深远,最终导致北朝末年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和南北大统一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人学和人的个体研究要走出新路,我们首先要在理论资源、在思考的出发点上拓展视野。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如笛卡尔、洛克、休谟、黑格尔等分别从人格、自我、个体性、或“此在论”等各个角度来研究人的个体存在,我们必须把这些理论资源整合起来。另外,传统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主要是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也就是本质问题,现代哲学则把价值问题推向前台,而马克思主义推动人学和人格自我的研究向实践论的形态转变。我们必须把本质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研究统一起来。再者,我们的研究必须能够回应这个时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所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还要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出而敏感的人格论问题,对人格文明建设问题等开展批判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探寻人类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获取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的过程之中,如何既避免“理不离境”的经验主义错误,又规避超越时空的先验主义谬误,显然是迄今为止在学术界仍未得到明晰的认知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经验论一样,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先验论,无疑偏于极端和绝对。将经验与先验相统一而形成的有机认识论或普遍主义认识论,或许是更为合理的认知门径。而对于这一门径的找寻,正是知识分子尤其人文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知识分子群体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社会职责和独有优势,在于它以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为前提,超越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占有和因此获得的思想力量,以先验与经验有机结合所获取的洞察力,批判性地洞悉、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前景作出必要的预警和展望;同时,在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之中,探求、发现与抽象出远高于具体经验知识的共同经验知识及文明成果,也即体现事物发展之真理性的普遍性理念,最终积淀而为超越时空的共通性文明成果,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КонстантинКолин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瓶颈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视我国城市商贸物流业的现状,存在着配送需求分散,缺乏物流资源共享、连锁企业物流需求量小,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零售业非统一采购、百货店无视物流利润、物流理念不清,物流人才缺乏、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低、物流设施不完善等诸多瓶颈因素。所以,必须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速构建配送体系、加强整体规划研究,制定长短期计划、建立战略同盟、提高物流技术和标准化水平、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等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直观”概念在胡塞尔思想以及整个现象学运动中都居于中心地位。胡塞尔的直观是本质性的,不仅是朝向本质,而且其本身就是本质性的。所谓从感性直观向范畴直观的扩展只是胡塞尔的叙事逻辑,实际上,起奠基作用的是本质性的直观而不是感觉,而范畴正是自身被给予的。在被胡塞尔称为认识的“启蒙”的此种扩展中,含义的充实、表述和直观的关系以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三个关键环节。重要的是,正是直观打开了胡塞尔后继者存在论的理论地平。  相似文献   

20.
公司的人格性及其成员责任的有限性,实现了公司与股东责任的分离和公司的独立财产责任,从而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典型和高效的企业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公司法人制度本身却无法对股东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也就无法杜绝股东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现象。公司法人格否认正是为克服上述缺陷而设计的一种制度,它充分体现了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和公序良俗的法律价值和理念。当然,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并非对公司法人格的彻底否认,而只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