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构建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都是一种认识活动的结果,而主体和客体构成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两极.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对之从两大块、四小块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传统模式,这样更有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也有利于剖析人类对真、善、美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还有利于展示其学科体系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文献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类文本、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范围、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从人才培养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分一级学科层面和各二级学科层面。一级学科层面的文献建构。要反映各二级学科在文献建构上的共性要求、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向。各二级学科的文献建构,要反映各二级学科培养具有自身专业要求的专门人才的需要,它们在文献建构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原创在狭义上指原始创新,而在广义上指自主创新,它是批判与继承、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内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分别满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需要;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坚持民族主体性与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经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原创性的理论,其重大意义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逐步形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开创。  相似文献   

4.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定位,是适应社会通用的学科范式并推进学科发展之必需。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价值实现的首要途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文件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正式创立,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但如果从学科的知识论、活动论和组织论视角综合分析,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则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历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呈现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协同创新、学科知识体系分化丰富、学科共同体融合完善、学科依托单位规范性加强、学科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凸显等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蕴含着独特的理论逻辑,这也是其屹立于法学门类之下与其他一级学科并列的理论支撑。在纪检监察的制度层面,整体来看先后经历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纪检"阶段、党内监督与行政监察并行的"监察阶段"和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融合的"纪检监察"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了纪检监察发展的总体趋势,即纪检监察一体化。从"纪检"到"监察"再到"纪检监察"的制度发展演变体现了党法合力国家治理的理念日臻成熟,奠定了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基础。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有其特殊的理论精髓、理论意义与治理价值,三者共同搭建起了纪检监察学科的理论梯度。传统法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难以充分体现纪检监察的新时代内涵,唯有将纪检监察学定位于一级学科,并确立专门的理论体系,才能充分诠释纪检监察的理论精髓。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革新性认知,有助于促进党法关系更加顺畅,并打造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能呈现出更高的治理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将反腐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同时开拓国家治理的创新模式,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纪检监察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范畴体系包括基石范畴与核心范畴。纪检监察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党长期执政,为此,监督模式要从"二元监督"向"一元监督"过渡以实现更权威高效的监督,这是纪检监察学科研究的基石范畴。法治反腐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关键手段,坚持以自我革命为中心,努力实现高效能反腐、全过程反腐和全覆盖反腐是法治反腐的核心要义,这也构成了纪检监察学科研究的核心范畴。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下一步推进,要注重对二级学科的划分、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的规划,同时做好实践方向的对接,以促成研究成果的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出现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由苏联教科书体系形成的社会主义传统认识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悖论,成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突破口。突破单线式历史发展观,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逻辑出发,明确现实社会主义是一种作为民族解放的社会主义,才能有效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掌握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整合与系统建构的任何一项理论成果,都旨在把它的基本原理体系与中国改革实际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这一命题本身就内在蕴涵了其实践转向的政治立场和中国方向,也内在规定了它步入后原理时代文化产能和思想营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定位:只有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对之做出具有当代中国水平的原理层级上的拓展,才能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源源不断地开掘出来,并从文本-理性的逻辑建构阶段逐步走向社会-实践的历史建构阶段。  相似文献   

9.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已有十年,但作为这一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在学界仍然存在不同的解读。分析研究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梳理并评析学界已有观点,并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四对范畴入手整体性地厘清其科学内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其形成有内在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坚持与发展;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品格的系统传承与弘扬;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与飞跃。准确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形成的理论逻辑,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推进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现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它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主要是在对古典人权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肯定了古典人权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又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包括人权的历史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人权的主体观等内容。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人类解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与其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认识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观为价值取向。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入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信访压力也随之增大。本文在剖析我国信访制度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6.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者态度,就是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学说,即是说必须以人类真理性追求为基准,既将马克思主义看成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知识结晶,也将其看作是随着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完善、更正、修改的学说。其中的关键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看成科学认识的对象,看成发展的学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尊重事实、尊重逻辑、摒弃独断、打破禁区,实行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适度分离,给予理论更多独立的研究发展空间。如此,才能赢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光辉的新篇章。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哥白尼革命”与科学发展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元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科学巨人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论赋予科学发展观以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以人为主体,以对象为客体,以中介手段为工具是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综合而复杂的动态物质结构体系。实践这一理论的确定以及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形成,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实践的构成要素中居于核心的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强调了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现实物质社会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同时,实践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植物园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出发,对植物园的创建、发展、趋势,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植物园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植物园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社会决定了植物园将来的发展方向。文章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地论述了植物园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对认识植物园及其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制度的建立不仅关注具体内容,更应关注制度本性所决定的终极价值。制度塑造和规定人的本质,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反作用于制度生成。“人的发展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制度为实现条件”.“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推翻压抑人的发展的私有制度,创造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的天性的社会制度,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反腐倡廉等制度体系的建立,应以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前提,以人本为出发点,以发展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