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梓梅 《南都学坛》2009,29(3):10-12
在汉代墓葬的画像中,多次出现"嫦娥奔月"图像,这虽为神话叙事瞬间的一个画面,却是汉代民众心理意识的反映,蕴涵着汉代民众对生命局限的反抗、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延续生命和期盼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关莉 《南都学坛》2007,27(3):20-21
从汉画像中表现的图像看,汉代乐舞百戏已经包括了音乐、舞蹈、说唱、装扮、杂技、武术、舞美等戏曲基本元素,戏曲的唱、念、做、打也可以说是来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  相似文献   

3.
徐凌  凌皆兵  李建 《南都学坛》2002,22(2):10-12
阴阳思想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在汉代画像石上主要表现在日月画像、伏羲女娲画像、星辰画像、社会生活画像、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等五种画像上。它既有朴素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一面 ,也有神学、谶纬迷信合流的荒诞一面。研究阴阳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表现 ,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汉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诸多方面,并为国内外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虽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画像》为题,但难以概全,仅述及刻勒较多的天体方面,并把重点放在过去一些有关著述中定名失当或释错的神画像上,略作谫探。  相似文献   

6.
汉画中鼓吹乐的乐器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02,22(6):17-18
鼓吹乐是汉代重要音乐种类 ,汉画像中存有大量的鼓吹乐图像 ,它的乐器种类、乐队人数、乐队规模各不相同 ,根据用途的不同随之变化 ,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汉代鼓吹乐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艺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汉代艺术品,其图像丰富奇特。文章对鱼拉车图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性分析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中鱼拉车图像的基本情况。从图像学的角度,探寻鱼拉车在图像配置上的规律,在更深一层的图像志基础上,指向鱼拉车图像的内在关联,破译象征内涵,探寻出图像的符号性对该图像的象征意义,即通天、祝愿升仙、穿越生死。从中阐释出其所象征的汉代先民的"鱼观"和隐藏于背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艺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汉代艺术品,其图像丰富奇特。文章对鱼拉车图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性分析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中鱼拉车图像的基本情况。从图像学的角度,探寻鱼拉车在图像配置上的规律,在更深一层的图像志基础上,指向鱼拉车图像的内在关联,破译象征内涵,探寻出图像的符号性对该图像的象征意义,即通天、祝愿升仙、穿越生死。从中阐释出其所象征的汉代先民的"鱼观"和隐藏于背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汉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画像最能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陕北画像是汉代陕北丧葬观念的显现,这些丧葬观念集中体现在汉代画像“神异世界”部分,“神异世界”的内容包涵着单纯的物质享受观、否定主体的宿命论和繁杂的众神信仰等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与汉代石阙艺术相关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画像艺术、铭文艺术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归类,厘清汉代石阙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重点。从现有研究文献的分类看,文献主要集中在地域范围内的汉代石阙艺术考古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建筑艺术研究、个别画像艺术研究及铭文书法艺术研究上,对汉代石阙艺术在地域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整体性的艺术研究上尚存在盲区和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结合,以汉代人的丧葬观念和当时人们在墓葬中装 饰画像的主观愿望为着眼点,对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画像内容进行了分类。 其具体分为:(1)神仙仙境与升仙(附:墓主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生殖崇拜);(2)驱鬼镇 墓;(3)吉祥等三大类。该文认为,西南地区汉代的画像是表现以西王母为首的昆仑仙境与 升仙的内容为主,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升仙而进入昆仑仙境。  相似文献   

13.
西王母神话形象表现于汉代摇钱树的西王母图像艺术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司天之厉及五残”到献天之祥瑞的演变。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西王母在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摇钱树枝叶和树座上刻绘的西王母图像,其隐喻意义是西王母可以给民间带来祥瑞,是带给人们长生、富贵、平安、子孙延绵等福祉的全能神。汉代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折射出汉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与汉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政治方面,既反映了汉代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又反映了汉代奴婢的生活情况,还反映了汉代的等级制度。经济方面,有表现汉代生产的耕耘图、牵牛图、捕鱼图、狩猎图、武库图等,还有大量的表现汉代田庄经济的画像。思想方面,反映了汉代的儒家思想、阴阳观念、神仙思想、谶纬迷信思想等。文化艺术方面,反映了汉代舞蹈、音乐、杂技的繁盛情况。科学技术方面,表现了汉代天文学、建筑学等的发达情况。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考古工作的积累,重庆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汉代画像遗存。主要见于三类载体:一是画像石棺(含崖棺)、鎏金铜棺饰等葬具,二是画像石、画像砖、崖墓墓壁等墓葬本体,三是石阙、碑刻等。在地域分布上,多见于长江、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在画像制作上,以平钑减地为主要技法;在题材内容上基本趋同,以双阙、凤鸟、伏羲女娲或西王母为固定组合,是这一时期求仙思想的实物反映。目前,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与研究存在考古工作系统性、资料刊布等方面的不足,研究局限明显,有待于更高层面的全域时空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浅析汉画中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酒文化在我国渊源流长 ,汉画中反映汉代酒文化的画像甚多 ,主要画像有酿酒、沽酒、饮酒等。出现在画像中的常用酒具有壶、樽、卣、勺、耳杯等。酒令的种类有投壶、六博、猜拳等。酒的用途主要可分为自娱、待客、祭祖祀神以及逐疫驱鬼数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怡村 《南都学坛》2006,26(5):14-15
在南阳汉画像石天文图像中,对于“嫦娥奔月”图的定名存在争议,从画像的故事象征意义、画像造型、墓葬图像配置、古文典籍等方面考释,该幅画像仍应维持原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画像石的代表作,武梁祠的六组刺客画像一向备受关注。一般认为,这些画像与汉代"三纲"观念中的君臣关系相对应,宣扬臣下对君主的无限忠诚。但是,这一解释忽略了刺客画像中"复仇"的因素。在汉代游侠风气和公羊学说的双重影响之下,刺客画像中的复仇因素引人注目,并由于含有否定权力之性质而成为当时争论的重要问题。墓主武梁集中使用这一敏感主题装饰墓室,实际上是对个体政治意识的明确展示。鉴于汉代丧葬仪式的性质,祠堂画像充当着沟通死者与吊祭者的媒介作用,因此刺客画像不仅反映了武梁个人的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东汉后期士人阶层的共同观念。总之,刺客画像中忠诚与复仇两种因素,反映出东汉士人对待二重性君臣关系的现实态度与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马首人身神怪图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对于这类图像学术界较少问津。因此,有必要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图像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马首人身神怪的神性,结合汉代人马神崇拜,探索其背后的祭祀与祈求升仙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真玉 《南都学坛》2004,24(5):17-18
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这些画像反映了汉代社会各级官吏对农耕活动的劝勉、为祈求丰收而对神灵和原始巫术的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