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认为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之间长期保持通贡关系表明,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清朝继汉、唐、元诸朝之后,再次统一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元代汉文文献及历代西域文献所记Turpan(吐鲁番)一名的语源、语义可追溯到西域伊斯兰化之前的历史时期。Turpan(吐鲁番)在语源上属于印欧语系的西域古代地名,在语音上与"敦煌"及敦煌粟特语文书中出现的地名δrw"n有着对应关系,在语义上,与"高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敦煌吐鲁番学,是研究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保存下来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大量的历史文书、石窟艺术、古城遗址、古墓葬及其器物等等,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形象、具体的内容和精神。透过先民们世代创造的这些历史文明的遗存,今天仍能使人感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有过寻觅、吸收新文化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历史。两汉时期向西域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凿与形成;唐宋以来海上交通的繁盛,都反映了本民族对异域文化的渴求。从西周的《穆天子传》到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到明代的《殊域周咨录》,无一不反映先民们对域外世界寻觅的实践和认识。民族的这种求发展的渴求,曾掀起过一股又一股吸取域外文化的新浪潮。敦煌、吐鲁番文化正是中国中世纪这种浪潮中浮现出来的花朵。  相似文献   

4.
西域三绝     
广袤的西域,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凉和安西的风,是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有名的独特风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在西北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可谓异常丰硕。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涵盖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所有地域,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遗迹和遗产,使得今人拥有极大的研究资源。研究内容涉及汉唐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经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西北地区的发展、粟特入华、波斯"三夷教"以及中亚、印度、伊朗、地中海文化的交流等。相关材料包括敦煌写本、敦煌汉简、吐鲁番文书、佉卢文写本、黑水城文书、敦煌吐鲁番龟兹石窟等。由于无法面面俱到,只择其要者从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新疆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入华粟特人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三夷教"入华与西北丝绸之路等。  相似文献   

6.
唐朝统一西域之后,管辖今新疆、中亚等广大西域地区。出于军事及巩固边防的需要,唐王朝在西域驻军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西域驻军的屯田涉及范围极广,自军至守捉、城、镇乃至烽戍均要屯田。该文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屯垦作物、屯垦亩数、屯垦人数等方面,对唐朝西域最基层的军事单位——烽铺的屯田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新疆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之门户。在汉代前后经由哈密、吐鲁番盆地,穿越天山以至中亚的通道比汉代的南北两道大约早半个世纪。隋唐之际,西域中道新疆东段分别为伊吾路和大碛路。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汉唐时期,今天新疆境内丝绸之路中道沿线的吐鲁番、焉耆、轮台、库车、新和、温宿、喀什等地就是重要的屯戍城镇和交通驿站,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今天丝绸之路申遗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自然因素等原因,导致沿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悠久的西域文化也将失去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9.
自汉代以来,柳中就是西域重要的屯田基地,唐代柳中所在西州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后方基地。此后,至少自清代以来包括哈密、吐鲁番在内的整个东疆是新疆最为安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柳中是东疆社会的缩影,研究柳中社会稳定与屯田的关系,对于今天维护东疆地区乃至新疆的稳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域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西域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也是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中国地域文化。其特点是多元性与趋同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通融性;并且宗教信仰饮食在西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域饮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西域饮食文化可以促进对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的认识,有助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古时期,汉语文化(也即中原传统文化)一直是吐鲁番地区的主流文化。作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史学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传播的汉文史学典籍主要有经书、正史、别史、杂史、地理类史书。这些汉文史学史书在吐鲁番地区的传播,对当今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贯穿中华文化发展全过程的 ,一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 ;二是区域性文化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双向运动。而中华民族在古代的发展 ,呈现出东西两大部、南北三带的相互依存 ,东西两大部和南北三带民族的统一过程 ,也就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埃及与爱琴文明隔海相望,因此两地之间的联系集中表现在海上贸易和外交往来上.按时间顺序埃及和爱琴文明之间的海上贸易和外交往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席克索斯王朝时期埃及通过塞浦路斯这一中间人与爱琴文明中的米诺埃文明的联系;第二阶段是新王国时期埃及与爱琴文明中的迈锡尼文明的直接联系.埃及与迈锡尼的联盟是松散的经济贸易合作,它绝不是那种相对稳固的政治联盟.埃及与爱琴文明的贸易往来是单纯的官方行为,并与爱琴文明中的米诺埃文明的衰落和迈锡尼文明的兴起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汉至唐,吐鲁番地区在中原王朝屯垦戍边策略的基础上,来自中原的移民频繁,人口众多,中原文化逐渐在高昌地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汉唐时期西域的文化重镇和东西文化的传播中枢。  相似文献   

15.
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多条交通线路的统称,历史时期交通线路随着气候变化曾发生空间变化,形成随交通线路变化的文化遗存时空格局,厘清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的变化,有利于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研究与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资料,在野外考察、调研与民间访谈获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天山南坡东段交通线路的历史变迁。研究认为,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经历了从南向北的时空变化,交通枢纽区从罗布泊盆地变迁到吐鲁番盆地,再变迁到哈密盆地;交通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及其对西域的经营力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择“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节庆与媒体报道的密切关系,运用媒体影响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吐鲁番葡萄节媒体影响力与媒体报道的关系。认为,吐鲁番葡萄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庆活动,对媒体的影响力却不尽人意,除了本省区和北京、广东外,它对其他省区的媒体影响力明显弱小。这很不利于吐鲁番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相似文献   

18.
论民国时期的中学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中学热”,促进了二三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不仅以儒家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典、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诗文、中国古典戏曲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西方,而且还出版了一大批西方汉学家研究、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地理等方面的著作及有关资料集。从抗战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学的西传不仅没有因战争的影响而中断,相反,由于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与以前西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一时期西传的主要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中国的文艺家们在战火中创作的抗战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9.
西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多方位、系统化运作的工程,其中文化整合与文化构建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尤其是口传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对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