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金友 《中华魂》2014,(4):26-27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谈到“谁来种地”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同。”(201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
林华 《华人时刊》2013,(5):46-48
近年来,青壮年劳力大量离开农村,奔向城市过着打工生活。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若不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谁来种地的困局,表面上看是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实质上还是种地赚钱少、种粮利润低,这是农村出现"农民荒"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必须注重保护农业发展和农民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综合素质问题。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单向外流极其严重,且呈加速态势,农村人才枯竭,十年后谁来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农民年龄老化严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道德问题和人文关怀问题。以农业收入、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主要载体的硬力...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当前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产物。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实践的不断深入,至今已呈现流转土地类型多样化、流转方式复杂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农民权益的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保护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学界已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农户兼业化、务农老年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地给谁种?谁能种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  相似文献   

5.
尽快制定吸引青年人务农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后谁来种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注意吸引青年人务农,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此,国家的支农政策应适当向留在农村的青年人倾斜,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有知识、有才干的务农青年进行扶持。  相似文献   

6.
党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有一个突破 性的提法,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而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路。也就 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是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平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有13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就达100余万,因此农村电费电价管理成为广大群众和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平度市电业局从全市大局出发,把清理整顿农村电费电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为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用上“放心电”、...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九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而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实现农村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普遍关心、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对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困惑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汤敏和茅于轼有一个共识,要想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减少农民的数量,不仅仅是让农民进城,还要让农民能在城市里扎下根来。为此,一群经济学家办起了"小保姆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实现三个转变,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12.
黄天弘 《南都学坛》2008,28(5):114-116
实现农村现代化,关键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农民"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制约培养新型农民的因素,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处于一个艰难的历程。解决新型农民问题,要从社会大环境出发,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发,从不同地区出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实际目标。只要长期不懈地推进新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村生活,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逐渐淡漠,农地与农民的关系正在松绑,农地之于农家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意愿不容乐观,生产态度消极化逐步蔓延。伴随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农业劳动力新老更替问题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将成为问题,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断层和弱质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文献回顾看到,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趋势以及农村妇女生产角色演绎情况是目前学界考察农业女性化的两个方面,核心在于农村妇女是否掌握农业生产的决策权、主导权和管理权。通过分析全国人口普查中农业各部门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以及安徽省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情况,明确农业女性化主要是指种植业部门劳动力的女性化,也看到"生产参与、决策边缘、技术无缘"是当前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的主要特征,农业依然是"男人的农业"。女性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价值存在背离,需要在数据和实践中重新审视农业女性化这一议题。农业女性化只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问题的缩影,未来需要对"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两个问题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峻  陈菁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1):109-1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和农民艰辛的现实,提出了教育兴农、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以及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发挥政府的作用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对今天谨慎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由于特殊国情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深入探索"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江西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及其主要表现,这就是(1)江西农业问题,主要有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问题和农业结构问题;(2)江西农村问题,主要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农村社会稳定问题;(3)江西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增收缓慢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当前江西乃至全国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势必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毛泽东是较早一个致力于研究农民问题的中共领导人,也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了解最为深刻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至今仍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而毛泽东对中国"三农"问题如此清晰的认识,首先是来源于他领导的韶山农民运动,韶山农民运动对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