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起始年龄问题是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人认为: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学得好,即"年龄小优势论".从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如学习者年龄、学习动机、读写能力等,分析了"年龄小优势论"的片面性.通过实证研究并结合"关键期假说"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提出了一些建议:外语学习应当从小学开始,不宜推迟到初中;小学开设英语课不是越早越好,9~10岁开始学英语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58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受试,在调查9个非语言因素和测试接受性、产出性英语语音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非语言因素和英语语音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英语语音训练量、音乐训练量、口头模仿能力能够预测英语语音能力,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课外英语口头使用量分别与英语语音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小学开始英语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趋势。提前英语始学年龄的科学依据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学语言具有优越性认为儿童发展时期内有一段时间语言习得最顺利。本文的关注点不是关键期的年龄问题,而在探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能持续多久?持久性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笔者对甘肃省天水市某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优势并不明显;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成绩和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别不大,持久性的持续时间不长;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在听力、阅读方面有些优势,写作、口语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并无差异。由此可见,单纯把英语学习的年龄提前,同时增加英语学习的总时数,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少、费、差、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歧视现象归纳为三类:种族歧视语言、性别歧视语言和年龄歧视语言。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应增加语言的敏感性,避免使用歧视语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由于年龄、心理状态、社会阅历、学习能动性等方面的原因,在英语学习动机方面和本科生存在差异显著。此外,通过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认为只有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解决其英语学习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Eh?是加拿大英语中的标志性语言,使加拿大英语区分于其他的英语变体。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Eh?在加拿大英语中特有的使用功能,包括eh的陈述功能、附加疑问句功能、表感叹、请求重复及在一些固定用法中的功能,并从地区、年龄、性别等几方面因素分析了对其使用的影响,使人们对加拿大英语这种变体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英语学习者在性别、年龄、智力、语言学能、认知方式、人格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语言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因而教师应增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意识,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具体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人加入到英语学习的行列,然而由于年龄、教育背景和个人情况不同等原因,成人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其中词汇问题是其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通过对成人英语学习的动机、成人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英语习语无论是在日常口语、政治辩论,还是在小说、作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多年来,形成了四种人们理解英语习语方法方面的假设字面意义优先假设、同时处理假设、直接存取假设和组成模式假设.影响英语习语的习碍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年龄、习语的特征、语境的作用、母语等.基于以上理论,有必要在教学中对英语习语采取分类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英语委婉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俊 《百色学院学报》2008,21(1):133-136
英语国家的女性在言语上总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外在语言特点:妇女要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或高层次委婉语.文章论述了女性的英语委婉语:女性使用英语委婉语的原则;女性英语委婉语的使用范围:生育与性爱、人体部位与生理、职业及其它的称呼语、年龄.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对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早期学界研究认为,是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的一次斗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在笔者们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事实非如前所说,而实为蒙、汉民族间的一次血腥仇杀。蒙、汉民族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怎样看待民族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对过去“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能再维持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它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从学校层次、学科层次及学生层次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的培养重任 ,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探讨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科研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理论艺术教育学也应有独特的学科结构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求我们加快人口的城镇化和区域的城镇化,更要实现经济意义上的城镇化;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可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应该扬弃;至于国外比如美国、英国等国的城镇化道路可资借鉴但不可照搬.  相似文献   

18.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是奥地利作家利奥波德·莫索克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段关于男性受虐倾向的故事。小说中男性带着强烈的受虐倾向,自愿成为女性的奴隶,被女性鞭打、虐待。有人说在这个小说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发生了改变,女性终于成为了男性的主人。然而,通过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等的分析,就会发现,小说表现出的依旧是男权文化下的男尊女卑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