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美国<信息自由法>的文本虽然缺少在今天看来必不可少的公众参与规则,但在实施时社会公众的广泛且组织化地参与已经构成<信息自由法>有效实施与持续发展的一个显著方面.美国"解密国家安全资料库"作为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在2003-2008年持续发布了七篇"奈特开放政府系列调查报告",已经成为对政府信息公开实况予以社会评议的一个范本.该系列报告综合运用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与答复规则和国家保密文件定期解密规定,揭示了美国联邦信息公开中普遍存在着积压与迟延回复、"伪秘密"、网站建设不力等问题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该系列调查报告反映了公众对联邦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化参与,对信息自由法实施状况的机制化监督和专业、系统化的社会评议,对蓬勃发展的信息公开法制化的世界潮流和我国的信息公开法制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信息自由法》对例外事项作了详细列举,并严密定义及限制,凡不属例外事项的信息一律公开。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公共利益条款,有效地防止了例外事项被扩大化解释。相比较而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例外事项的规定过于原则,存在大量不确定概念,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太大,有可能对信息公开自行设限,架空《条例》,最高院司法解释也未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信息公开的例外事项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信息公开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公开制度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必须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构建一套以《信息公开法》为主干的统一完备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信息公开法》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1966年通过的<信息公开法>(FOIA)[1]急剧地扩大了公众获得由联邦政府掌控的文件和信息的权利.该法是由其他制成法、规章和行政命令所构筑的复杂网络的一部分.其基本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公开政府信息:除了九种例外情况以外,所有"机构"都要保证"任何人"都可利用所有"文档",而此前,信息公开一般都属于相关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在执行方面,该法极为倚重司法系统,由法官就是否公开信息的争议作出最终裁决."9·11"事件的爆发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来自美国国土安全的压力对该法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受到国家秘密范围的直接影响.在中国现行制度框架下,基于法律位阶、一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旧法、法律责任等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严格约束,形成了“以保密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的行政实践.美国法上关于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制度,是推动《信息自由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中国的定密异议制度在制度架构和程序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亟待整体上的革新.完善中国定密异议制度:扩大定密异议权的主体,建立更为多元化的定密异议受理主体,进一步完善定密异议处理机制,明确定密异议中的证明责任规则.建立定密异议的司法审查机制,允许个人对定密信息提出异议,借用体制外的力量对国家秘密进行监督和维护.以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机制为核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保密与信息公开之关系,推动“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理念的形成和落实.  相似文献   

6.
根据各国检务公开的相关规定,可以将立法方式分为三大类.我国检务公开的立法现状不容乐观,公众在检务公开中的知情权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不同立法方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我国检务公开立法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对涉诉性检务公开进行完善,二是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法》对非涉诉性检务公开进行立法.其中,在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法》之前可以允许地方先行立法探索.  相似文献   

7.
要想发挥信息公开应有的作用,建设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就必须首先要有一部完备的法律,这是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前提。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未来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克服立法上的不足,制定一部完善、先进的《政府信息公开法》。本文即是按着这一思路,以《信息公开条例》本身的规定为视角,探寻《信息公开条例》的内容有哪些局限性及如何完善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到来 ,法治目标的确定 ,使得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必须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 ,构建一套以《信息公开法》为主干的统一完备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美国信息公开推定原则及方法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然要求,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践离不开实践中的方法论.虽然在规范上可以通过对政府信息进行分类、对免除公开信息进行规定等方式来划定信息公开的范围,但是必定会存在诸多裁量性政府信息,即没有明确具体的公开要件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如何公开,则须方法论上的支撑.美国奥巴马政府重新启用的公开推定原则,是与公开政府理念相一致的重要方法,其将举证责任负担置于政府机关,而推定政府机关在无法充分举证,证明信息属于免除公开情形时,将政府信息一律予以公开.之前采取的"合理说明"、"实质性基础"等都是形式上符合公开政府的理念,但是在方法论上实际上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相悖的.美国公开推定方法的原理及实践,对于完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平衡论的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通过改变行政主体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强公民权与行政权对等的地位,并为其他行政程序制度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分析、检讨、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仅应制定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法》,而且还应从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以及信息公开的救济三个方面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内容要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宏观上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和公民的知情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国理论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有民主说、程序说、国际法说、人权说等学说的出现。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始于1991年,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一词,并指出了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公共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明确表示大众传媒和公共关系的发展挤压甚至侵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的推论适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现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网络大领风骚的时代,公共领域不是转型了,而是回归了。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是重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和公众之间利益平衡的关键。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与一般著作权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有较大差别,应适当缩小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范围。中国目前尚没有默示许可存在的必要性,应适当运用安全港原则,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同时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出口卡特尔是与出口有关的限制竞争协议,其针对的目标市场为外国市场。各国关于出口卡特尔反垄断豁免的立法模式包括明示豁免和默示豁免,这反映了各国对垄断的实体性标准认识的不同。出口卡特尔豁免的限制性条件主要为不影响本国市场和不限制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出口卡特尔豁免需要各国在竞争政策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在WTO体制内,各国对出口卡特尔的合法性问题存在着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社会的构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建学习型社会,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富有时代精神的战略要求。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德莱塞通过《嘉莉妹妹》这部作品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满欲望和炫耀性的消费社会进行了详细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消费社会的图景,显示了作者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认可态度,同时还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背离传统道德标准、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的行为和消费意识形态所持的怀疑、困惑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消费社会的敏锐洞察、思考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费边社的领导人韦伯夫妇不仅是改良主义政治家,还是杰出的社会学家,其丰富的社会学说特别是其中的济贫思想对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及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期大战乱和大动荡的皖北,基层社会高度军事化,以基层社会为中心的各种组织,改变了原有的双重统治,游离或者正在游离出以上层政权为主导的格局。本文试图通过对苗沛霖团练的发展历程的述论,展现皖北社会统治结构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窥视19世纪中期的皖北社会。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要以阶层和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当前人们认为解决阶层不和谐主要依靠各种社会机制和利益沟通机制的完善来完成的说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阶层和谐中的重要环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