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校开展海洋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开展海洋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学生形成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正确理解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业务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支撑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调查分析发现,女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略高于男性,男性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积极认知态度、知识掌握程度、伦理认知理性度、责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认同感等高于女性,且更愿意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知识来源,并付诸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因此,研究性别对海洋文明建设的主要影响,尤其是加强女性在海洋意识方面培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女性在生态保护中具有较为母性的认同感,但其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之男性仍显不足,沿海地区人们海洋意识的培育对象目标应当集中在女性,需要通过树立理性的价值认同观,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为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新的办学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后发优势,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明确生态校园的标准体系,科学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构建起独立学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主流意识的重要表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围绕其主要内容,以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展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着力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课程教育、丰富生态文化活动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等手段,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生态观,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6.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资源,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各高校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系统,态度不清楚,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高校应通过开发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和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硬件建设等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文化其实质是关注人与海协同发展的海洋文化,它是海洋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是海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洋生产方式不断革新的产物,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文化,树立当代正确与和谐的海洋生态观,并指导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及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的高等海洋教育现状,对高等海洋教育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高等海洋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并构建了生态承载力的计量模型,初步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为高等海洋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科技德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高校科技德育的比较优势;科技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主体素养水平欠缺、教育内容不明晰、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为此,要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增强协同性;明晰科技德育内容体系;改进科技德育方法,实现多元化;健全科技德育管理体系。以此,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绿色工程教育迫在眉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绿色工程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应通过树立绿色工程教育理念、构筑绿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实行绿色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强化绿色工程实践环节、加强校园绿色工程文化建设等实施路径,构建绿色工程教育体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大批绿色和谐型工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着目标体系尚未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尚未形成、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尚未组成等问题.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全过程"一体化育人的、以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被广泛关注,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本文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是在海洋世纪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现有的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应的管理体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效,无法根本改变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本文从作为海洋社会学组成部分的海洋生态文明研究着手,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用社会学的视角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效应进行解析,以期完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开展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生态环境现状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和生态科学规律的普及、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一是要把握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的要点,二是要发挥思政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作用,三是要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海洋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涉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近海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经济节能标准体系不健全、海防建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秉承"协调、循环、创新、再生、合作"的理念,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区域间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我国海防建设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是由特定的技术体系支撑的。现代技术造就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也催生了工业文明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的结果。能否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而要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就需要培育强势的生态文化,使技术服从生态原则,受生态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