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式的自然道德形式,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存有某种隐秘的同构关系。"水"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也是解读沈氏小说思想内涵的重要符码。"水"内蕴孤独、阻隔、忧郁等文化因子,与自命"乡下人"的沈从文的情感内核高度契合,显现出作品的悲剧性意蕴;"水"作为女性形象的外化,是天人合一自然生命观的表征符,寄寓了作家理想人性的追求;"水"作为作品的主体意象,实为作家柔韧与刚强和谐一体的双重人格写照,亦与其文格交汇合流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死火》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说,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想象与发现。《雪》确实是一个仅属于鲁迅的"新颖的形象",而且包含着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独特把握与想象。《腊叶》是最具鲁迅个人性的一个文本,他所感到的,是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木叶")的同构与融合。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反过来死之绚斓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这同样属于鲁迅对生命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潮州筝是我国五大古筝流派之一,历史悠久,韵味独特,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青娘》是潮州筝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其中包含"轻三六""重六""活五"等调式,每种调式又都有着独特的演奏技法与作韵手法。通过对《柳青娘》的调式特点与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可窥探潮州筝深厚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抽象的追求.人的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引发他的沉思.他主张,人必须具有"幻想或理想"的精神形态,要求索人生哲学,要确立生命的神性,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求抽象之美,使生命从有限趋于无限.沈从文试图以文字符号,来追述、描摹幻觉中不脱离感性具体的美的抽象形式,其实验性作品<看虹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这类抽象的追求,也会使沈从文原与卢梭同调的"自然状态"的浪漫审美取向被干扰与消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关于"山水鸟鱼之乐"的观点,是一种与自然同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其中包含三个主要层面:自然美与人伦美相得益彰的仁智之乐,以爱物之心与生物平等相处的友于之乐,体现生命个体与环境的最佳关系的适性之乐。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反思这种与自然同乐的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183;伦敦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之一,它以其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主题、生动活泼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而引起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本文主要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而得出作者希望摆脱社会的桎梏,让生命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号召大家响应作者对生命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宗陶渊明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可谓世界文学史上之"隐者双星",他们的作品中意象离离,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而且蕴含了珍贵的生命意识与自然意识,并在中美不同的文化建构中生发出生命话题的默契以及对人类心灵痼疾与现世人性的拷问与劝谏。  相似文献   

10.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荒野"或"自然的野性"创造并赋予了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美。这一点是"荒野"极可宝贵的品性,关键在于学会体验和欣赏"自然"或"荒野"之美。哲学走向荒野,在荒野中体验生命或自然的宁静、神秘、广阔与美;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会回归自然、敬畏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和莫言凭借各自虚构的文学王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关照,阐释了自然的权利和作用,揭露了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的生存危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理想和构建人类生态伦理共同体的创作取向。借助于福克纳与莫言在大自然的经历、对自然的看法、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和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期望透视两位作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自然权利、生命价值、人与自然平等以及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共同体,为目前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实践例证。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5.
狗娘     
狗的娘,自然应该是狗。可现在就难说了,人类开始争当狗娘。每天清早,狗娘们的大呼小叫,构成了"小区晨曲"的主调:"宝贝,慢点,妈妈跟不上你。""亮子,别追你爸,他去给咱买早点,快回妈咪这儿来。"宝贝、亮子等等都是狗的名字,而遛狗的女人总是这么堂而皇之地与狗以母子或母女相称,  相似文献   

16.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为核心内容。日本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7世纪,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学思想。日本作家生田省悟曾这样写到:"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含有某种自然的描写。"本文将对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9.
彭学明的《娘》生动展示了“娘”与“我”之间的母子冲突。“娘”是一辈子生在湘西、葬于湘西的普通 农妇,思想单纯;“我”是受过文化熏染的公务员,有文化人的思维模式;两人的处世方式完全不同。如此一 来,造成了“我”和娘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娘的爱在“我”眼里变了味、变了形,娘的辛酸“我”不能理解,直到 娘的离世,“我”才在自我审视中发现了这个芥蒂。“我”对娘的忏悔,也是城市文明对乡村自然的忏悔。  相似文献   

20.
老庄哲学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从"道"的自然品性出发,老庄确立了自然而然的养生原则,反对人为的"益生""厚生"之举。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而养神又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老庄主张以神立形,以德塑形。为了达到形神兼养、以神立形的养生目标,在坚持自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知足长足,以"无"求全和专气致柔的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