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服妖”观念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灾异学说的产物,而“服妖”现象中又蕴藏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容,唐代以前“服妖”现象与服饰流行、儒家礼仪规范以及民俗禁忌观念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杜甫记录灾异的诗,受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写灾异的同时更多是在批评时政的失误。一般来说,在天人感应的解释中,灾异是上天对人君施政失误的谴告。上古时,尧遭洪水汤遭大旱,所以经学中对灾异的天人感应解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观念在杜诗中都有反映。杜甫灾异诗注重描写灾异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批评的表达多比较含蓄。只有结合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才能读懂杜诗记录灾异背后积极关注时政的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在唐代诗人汉朝情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伯鸿 《南都学坛》2002,22(3):76-79
唐太宗出于治国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传万世的需要 ,对汉朝历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他 ,又将自己的这种对汉朝人事的评价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在客观上成为武后时期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形成的诱因  相似文献   

4.
服妖是人们对不同于传统服饰的奇装异服的统称,人们臆造附会这类服饰与灾异之间的关系,将服妖视为灾异发生的前兆。服妖观念融合了谶纬思想与灾异思想,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沉渣泛起。通过对晚清“服妖”现象的全面考察,可以揭示出了“服妖”背后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灾异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异、符瑞观念的引入,使儒家学说与统治者在政治上找到了新的契合点.灾异说在汉代蔚为大观,影响甚大.董仲舒将灾异说纳入到儒家思想体系中,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提出了灾异--浊政说,改变了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使儒家思想与政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打下了理论基础.汉代以后,灾异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和市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冬无雪”是反映暖冬或气候干旱的典型现象。汉代记载较少,唐代明显增多,该变化一直被部分学者视为汉唐气候变迁的重要证据。但实际上,“冬无雪”记载的变化还与汉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天人感应灾异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相关。尤其是西汉后期,宿麦的推广使“冬无雪”成为影响作物越冬的重要灾异现象。在天人感应思想下,“冬无雪”又沦为灾异天谴的外在形式,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蕴、思想内涵与文化表征,并伴随史书记录灾异功能的强化而被逐渐重视。所以分析汉唐“冬无雪”等气象史料,应从气候变迁的单一视角,转向对史料所蕴含的历史问题、社会现象与文化内涵的多维解读,以重新认识其文本指向与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陆贾对汉朝政治和文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陆贾与春秋学渊源极深,此秘首为清季戴彦升所发覆。陆贾为汉初谷梁家,其《春秋》遗说主要保存在《新语》里。陆贾述事多用《谷梁传》和《左传》,称义则多用《谷梁传》。陆贾《楚汉春秋》是汉代第一部春秋学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汉代私人修撰当代史的先例,而且绍承孔子修《春秋》的宗旨,用以史明义的方式介入当代政治,促进了汉代春秋学著述的兴起。陆贾首开以《春秋》灾异说政事之风。自此而后,以《春秋》灾异说政事遂成为汉代政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代,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经久不衰,节日的灯式林林总总,灯的名目繁多。每  相似文献   

9.
“灾异说”认为,灾异乃是社会政治问题所致,当局应以改革社会政治应对。主流社会长期以此应对灾异,故对蝗灾也不采取捕杀措施。在唐代姚崇以下以捕杀应对蝗灾的基础上,宋人以全面捕杀为主要手段应对蝗灾,在实践上突破了“灾异说”。与此相应,对“灾异说”,宋代的思想精英们从前人的笃信发展为质疑,乃至彻底抛弃,客观、理性地应对蝗灾等灾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灾国家,灾异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一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中不乏对自然灾异的描写,这些记载可以说是对灾异的形象而生动的再现。检索发现,《诗经》中涉及自然灾害的诗歌达到36首,占305篇总量的十分之一强。这些灾异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学性较上古灾异诗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尤其是其唐诗分期理论,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的律疏制定是形成《唐律疏议》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有《唐律疏议》。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律疏删缉则是形成《唐律疏议》的又一关键步骤,正是在这次删缉中,《唐律疏议》从形式到内容都基本定型,之后唐朝适用的律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唐朝灭亡之后,《唐律疏议》的适用并没有停止,因此,在传抄和适用中,也还发生过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都甚微末,总体而言,《唐律疏议》还是延续了开元以来的形态。有学者认为后世所传诸本《唐律疏议》有可能是从《宋刑统》演变而来,还认为《唐律疏议》各律的篇目疏议是元朝以后好事者所添加,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于理于据均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署唐人刘肃撰的书籍,今传世者有<唐世说新语>和"<大唐新语>"两种,但二者内容相同,显是同书异名.那么,此书之原名是<唐世说新语>抑或是<大唐新语>?迄今为止,一般均认为<唐世说新语>为<大唐新语>的异名.但是,经笔者考察论证,现所存显然是<唐世说新语>,而<唐世说新语>实是明人伪造的一部书,并非刘肃原撰的<大唐新语>.  相似文献   

18.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序是与唐诗密切结合在一起且同样精彩的文化形态。现存唐代伤悼题材诗序共24篇,占唐代诗序总数的2.58%,是唐代诗序的一个小类别,但它形象化地再现了300年间唐代文人感伤生命消歇、探索生命质量、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唐代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借这类诗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代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0.
元代前期 ,北方诗人偏重纪实言理 ;由南宋入元的方回等人继承南宋诗学 ,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戴表元等人对宋、金诗学的流弊进行反思 ,提倡宗唐复古 ,赵文等人却强调写性情之真 ,从而形成了师古与师心两种倾向。元代后期 ,诗坛上形成了以虞集等人为代表的师古派和以刘诜等人为代表的师心派。元人推尊唐诗 ,出现了研究唐诗的专著 ,对诗格、诗法的探讨一时也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