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忠实的《白鹿原》成功地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历史书写呈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征.所谓"生命化历史书写",即作家在解读、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融入日常人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作家以生命体验来感知历史,表达其个性化的历史观;二是在塑造人物时充分予以人性的理解与关怀,注重对人性...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其复杂蕴涵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迷途》是一部拷问人性、探究生命意义的长篇著作。它既是一部情感类小说,也是一部职场类大作。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人生轨迹、思想变化和情感经历的描写,刻画塑造了若干饱满生动、别具深度的人物形象,并对复杂深邃的人性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传达出某种无奈的命运感和迷茫的价值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罪恶的渊薮——苏童小说《米》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文化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 ,也表现为两种文化交融时的冲突。回族作家则在这两种文化夹缝中以独特的心理和视角 ,探索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张承志的《心灵史》 ,尽管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 ,但在对历史题材的创新性开拓 ,“人性”这个重要主题的纵深性挖掘 ,悲剧意识的沉重性彰显等方面具有共性之外的丰富个性。他们都站在当代回族文化的制高点上 ,以人性的烛光去烛照历史和现实 ,通过对民族命运的悲剧揭示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拷问 ,来折射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的求生存图发展的某些趋向和态势 ,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怎样让历史成为小说,这需要作者能进入历史的本质和人物的心灵,让历史成为一种审美和道德的叙述。怎样将笔墨深入到每一个民族个体的探索、抉择、命运、灵魂,让历史呈现出一种复合多重的面貌,或者呈现一种具有历史美学和历史诗意的风貌,人性、人情、日常生活的血肉对历史细节的充盈是保持作品具有人性宽度和历史深度感的一种最好的叙述方式。《新青年》中作者自我代入式的表现方式和暗含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这部小说能够赋予江流这个人物以血肉灵魂的重要原因。作者的愿望通过故事和人物找到了自己内心一直隐藏的情结,就是为历史中挺身而出的一代新青年塑像,以此完成自己在历史中一次自我的热血有为的青年形象的模拟塑造。  相似文献   

7.
向历史与人性深处开掘是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在真实反映我国农村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时,展现了淳朴的湘西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8.
《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的又一佳片 ,故事情节凄美动人 ,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 ,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凄凉美和战争的鲜艳美。编导游刃有余地进入了个体生命与历史文化语境的结合部 ,朴素而辨证地探寻潜藏在民族群落中深层次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9.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异质性使小说时间观念呈一种立体的无序延宕,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故事新编》立足于此在的生命时间,有意淡化消融近代小说对历时性发生的线性叙述。鲁迅在历史意识的现代转换过程中,深入到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通过小说文本中个体体验的历史言说,对历史进行了充分诗意化、哲理化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历史走过的地方有生命,更有人性。《白鹿原》塑造了践行仁义之理的主人公白嘉轩、传统文化培育的人格代表朱先生,将传统道德下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淳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了虚伪阴险、贪恋权势的鹿子霖、贪婪狠毒的革命投机者白孝文、自甘堕落、放纵情欲的田小娥,将个人的欲望与特定的传统文化环境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的人性之恶无情地展示出来;描写了走不出封建宗法礼教的白嘉轩、生性叛逆善恶交织的鹿兆谦,抛弃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观点,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看人性,突显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性。《白鹿原》以对封建文化濡染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的深入剖析,在人性深度上呈现出崇高与荒诞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人性内容的表现几乎贯穿全部,或是赞美或是批判."湘西世界"中生命、人性以自然自在的方式存在,而所谓都市文明社会中生命、人性却以畸形病态的变异生成.《萧萧》是这些作品中别具一格的,它把野蛮风俗与封建礼制压榨下的湘西人质朴的自然人性和人情之美从容舒缓地表现出来了.丑陋、残酷与宽容、豁达鲜明的对照之下更显人性之光的闪烁.  相似文献   

12.
《红浮萍》是李彦在其同名英文小说基础上重新撰写的,是一部阐释苦难并不失希冀的深沉之作。它以中国特殊的红色年代为背景,于纵横捭阖的笔触间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流转铺展开来,再现七十多年的坎坷历史、红色舞台上的生命悲剧。沧桑岁月、复杂人性贯穿于现实与过往两条并行旋绕的线索中重新诠释着生命,苦难在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满目疮痍的往昔,却又是生命的底色,是开出坚强勇敢的心灵之花的沃土。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更是一个透视社会与生命的广角镜。  相似文献   

13.
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生存欲望,人类的相互依存、互助,生命的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以及人类善良、仁爱精神的人性内涵,彰显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从而人性在此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4.
李佩甫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当下性,其书写轨迹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历史同步,深刻反映了中国城乡结构互动中的社会面貌和个体生命状况,表达了其作为传统作家对现实的关怀与忧思,为现代化进程中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许多可贵的艺术探索经验。转型之作《生命册》集中反映了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作家艺术发展与思想探索的新高度,它讲述城乡互动中的"中国故事",表现作家情感与价值体认,剖析知识分子命运与抗争,思考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讨人类精神生命的关怀,旨在分析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艺术转向以及作为"人"(包括作家、知识者和现代人)的心性变化和精神生命状况,探讨于传统作家自身、城乡文明发展和推进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字》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其中,《圣经》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17.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铸造的析解,揭示灵魂深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赖以释放、寄托的精神空间,也是他对生命历程重新审度的自省空间,其意蕴的多元性与多层性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世界的复杂.现实空间中非人间苦境的体验与梦的幻灭的经验述写、内心空间心造的绝境体验与隐蔽自我的两难处境以及历史空间中对于遗留的憎恶和十字街头艰难的抉择造成了多重的痛楚与绝望.而在多重绝望的边缘,鲁迅在情感上却倾向于充满诗意的翔舞,在思想上呼唤着人性的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