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爱哭善哭的刘备《三国演义》的作者较好地运用了“哭”来表现刘备的性格和人格。刘备以哭著称。《三国演义》大约写了十次之多。第一、二次是见到赵云,因爱其才,未能为用,分别之际,牵手而位。第三次是因张飞为失刘备眷属,愧不欲生,拔剑自刎之际,被刘备夺下剑来,掷...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多重的,体现了作为人民群众在苦难现实中对于仁德政治和圣君贤相的向往与渴求。罗贯中选择刘备并大力弘扬其"长厚"、"仁义"的品质有着深刻的原因。在正史《三国志》的基础上,作者按照民众期待及个人政治理想,对刘备形象进行加工、润饰。过分的夸张导致了刘备的言行确有许多"似伪"之处,但是达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效果并不是作者的初衷。无论是"欲显刘备长厚"还是最终达到了"似伪"的效果,都与史料的多样化、民众对人物的高期待、作者创作理念的"醇儒"化以及《三国演义》的文体性质这几个原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特点十分鲜明,刘备"仁德"的形象特征也历来为大多数读者认可。本文主要从小说 里出现的三次让城事件中,试对刘备性格的另一面进行挖掘,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总体形象特征。通过刘 备对三次"赠城"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我们将会对其性格的多义性特征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存最接近罗贯中原著面貌的一个刻本(说见拙作《<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这个本子所塑造的曹操,同毛宗岗的修改本是不尽一样的。由于毛本对明代《三国演义》的传本有很多的改进,成为清代以来最通行的本子(解放后刊印的《三国演义》也是这个本子),所以学者们研究《三国演义》,大多根据这个本子。但我认为,许多研究者根据这个本子的描写,再加上受到活在戏台上的形象的影响(戏台上的曹操是个白脸奸臣,比起毛本中的曹操,又简单化了),把曹操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以为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是有点偏颇的。事实上,在嘉靖本中,作者对曹操并没有全盘否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在西晋陈寿著史书《三国志》及南北朝时裴松之注释的基础上,吸取大量民间故事而成书。作品中表现出作者浓重的创作思想倾向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三国演义》最终是以作者所寄希望的人物、事业的毁灭、作者理想的破灭而宣告结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三国演义》悲剧的直接表现是作者充满希望和理想的蜀汉刘备集团的大业未酬,作者致力于塑造人物的英雄气短,进而表现作者创作思想的矛盾性。一、事业的态因性《三国演义》贯穿始终的是蜀汉刘备集团以复兴汉室、统一天下为宗旨,并为之而进行着一切的…  相似文献   

7.
天命观与《三国演义》孔明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里,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形象从刘备耳闻其名到其离世一直都有天命笼罩.罗贯中设置这个情节,除了阐明他的历史观和对孔明失败原因的看法,还对孔明形象的塑造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孔明成为悲剧性人物和中华民族智慧象征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自清乾隆年间章学诚提出“七实三虚”之说后,后之学者尽皆附而信之,由于鲁迅先生也赞成章学诚的说法,研究和评论《三国演义》的都依据此说,久而久之,人们对“七实三虚”之说就信而无疑了.其实,《三国演义》并非‘吃实三虚”.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是嘉靖本.这个本子共24卷。分为240则,后人合成120回.为了将章学诚的“七实王虚”说法闹个水落石出,我们最近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次统计.全书共写了参与当时活动的、有名有姓的人物1075个,其中姓名见于《三国志》“纪”、“传…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虽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男性小说文本,但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是为作者所肯定的良母、贤妻、节妇、烈女,成为小说宣传“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作者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站在肯定的立场,以钦敬的态度、干净的笔墨来描写女性,从而提高了女性形象的道德品位,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肯定妇女的正面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主公”称谓始见于东汉末年历史记录,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史籍最为集中。就现有资料看,早期“主公”称谓又仅见于《蜀书》及裴注。而《三国志》所见“主公”称谓似乎仅用以指代刘备一人。刘备部属相互言谈称刘备为“主公”,与刘备对话时也往往当面直称“主公”。通过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刘备集团中君臣“相契”的情形。“主公”与“公”之称谓,其意义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渐次增多。《三国演义》中“主公”称谓使用频率甚高,指代对象先后凡25人。被尊称为“主公”者,在刘备集团中竟有关羽。《三国演义》中可见“主公”和“主人”对应的例证,而刘备夫人被赵云称作“主母”,也是反映社会称谓体现复杂社会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是作者罗贯中塑造的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和一个“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的形象。作者对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虽不及象对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人物那样浓笔重墨,却也表现了较深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一反《三国志》尊曹抑刘的写法,置刘备于小说叙事结构的中心位置,但作品所予他的一些美德如忠义宽仁长厚等却常常因刘备的着意张扬与夸大而不可信。对此,人们很难断定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抑或相反。鲁迅显然是持否定意见,他有一经典性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①,并认为是写法上的失误。时贤也大多如此立论,认为由于历史上并未曾有过宽仁长厚的刘备,而作者因要表达其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理想,在缺乏历史材料和现实基础的条件下,过分美化和夸张刘备的仁厚忠义,因而显得苍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三国演义》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各不同”;而诸葛亮、曹操.关羽“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好雄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把人物绝对化,这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客观现实。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对《水视以后其它作品是颇多影响的。其在典型化等问题上的开拓之功,更不能抹杀。而问题还不仅于此的是,当我们跳出作品的文本结构,就发现《三国演义》把人物典型化以至绝对化的方法,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写马谡的篇幅有限,但马谡的知名度却很高,一提及马谡,人们的心里立即会浮现一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者的形象。这个看似过场性的角色,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中却有其特定的位置。他的失败的悲剧,很值得我们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并在明代初年成书的作品,甚至有人认为作者也是同一个人即罗贯中。它们都是乱世英雄的颂歌,所以,明代建阳的书商熊飞把它们合刊出版,称为《英雄谱》本。但由于两书成书过程的不同,它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艺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成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典范作品。一、庙堂之上与草泽之中《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又经过“讲史”艺人的创造,最后由伟大作家罗贯中写成这部巨著。所写的人物都是庙堂之上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这些人物有的是“有志图王者”,多数是想出将入相。即使像刘备、关羽、张飞那样出身卑微的人物,作者也并不着眼于他们“微时的光景”,而是写他们作为帝王、忠臣和名将的威严和神圣。全书虽然也有市民思想的色彩,但以儒家思想为主,歌颂仁义,反对霸道。它为我们描绘了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彩色画卷,总结了中国自阶级社会以来直到明代成书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它。《水浒传》虽有一点历史的影子,但基本上是虚构的。它经过说“小说”【说短篇故事】艺人的创作,由伟大作家施耐庵在“小本”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写成了...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它不仅深广地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面貌,而且塑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典型,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在众多的人物形象里,大家公认吴荪甫这个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他已成为三十年代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屠维岳在《子夜》里不是主要角色,不少评论者对这一形象均有所注意,但并无过多的评论.笔者认为这个形象在《子夜》里占有较多篇幅,有他的独特性.他既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个人物,又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他既有独到之处,又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在塑造多种多态的“说客”与“辩士”形象方面 ,取得了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成就。一部《三国演义》,“说客”与“辩士”的活动 ,几与全书同始终。这些“说客”、“辩士”来自各方 ,身份、地位、性格与表现也多有差别 ,但作者写出了他们必备的几方面素质 ,即能言善辩、有胆量和有谋略。“说客”与“辩士”的描写在体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方面 ,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划的曹操是篡汉的逆臣,“乱世的奸雄”,而刘备则是扶汉的真主,拨乱的雄杰。书中处处以“汉贼”垢骂曹操,以“帝胄”赞誉刘备,其封建正统史观昭然可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罗贯中认可《三国演义》(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编次”“陈寿史传”的,理当按陈寿的三国正统史观进行创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称《通俗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曹操形象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个。但是,如同鲁迅曾经指出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曹操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适得其反,本文试析明显的几例。一、曹操的“(?)才”与“爱才”读罢《祢衡裸体骂曹操》,对于祢正平之死,作者几次安排曹操承认自己假人之手:“祢衡辱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