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绍兴二十年(1150),两人同时参加庐陵解试并获得解额,此为两人交往之始。入仕后,杨万里和周必大游宦各地,难以相见,两人多以书信交往。隆兴年间,周必大贬归庐陵,杨万里父亲病逝,回庐陵丁忧。二人在家乡相见。乾道六年(1170),杨万里赴任奉新县宰,由是分别。其后,两人各自宦海浮沉,甚难相见。绍熙三年(1192),杨万里辞知赣州回到庐陵,此后便一直居住于此,直到开禧二年(1206)去逝。绍熙五年(1194),周必大辞知潭州亦回到庐陵,直到嘉泰四年(1204)去逝。在晚居庐陵的十几年中,他们交往甚密,既经常互访,又频繁书启往来,还共同关爱后辈。这段交谊被传为佳话,以致被时人誉为“庐陵二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民国版<嵊县志>中蔡元培写的<清节堂记>和绍兴图书馆馆藏<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的碑文拓片,对<蔡元培全集>收录的<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进行校勘,补录了其留下的空白字二十个,校正了错字五个.<清节堂记>写作年代、地点不详.经考证,它既不是<蔡元培全集>中<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注明的1906年10月,也不是朱馥生发现<清节堂记>时所认定的1902年10月作于上海,而是1896年10月写于绍兴,1902年10月在嵊县立碑.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一生勤于著述,<邵氏闻见录>卷11载:"司马温公居西洛,著书之余,记本朝事为多,日<斋记>、日<日记>、日<记闻>者不一,今亡矣."李裕民先生从日本藏孤本<增广司马温公全集>中辑出佚文三卷,编成一书,名为<司马光日记校注>,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理论家,一生经历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嘉靖二十六年他中进士,隆庆初年入阁当大学士,万历初年作为首辅秉政,直到去世。在当国十年间,他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张居正的著述编为《张文忠公全集》,凡四十六卷。  相似文献   

5.
<南北史续世说>是南宋李垕所撰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其内容均取材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李垕病逝后,此书可能被刊印,同时又以抄本的形式存在,但流传均不广.这种局面直至俞本出现后才得以改观.此书现存有茶梦斋抄本、明万历三十七年俞安期翏翏阁重修本、日本天保三年刻本、竹书堂抄本共四个版本.其中,俞本与荼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竹本则可能是根据源于荼本的抄本抄写的,日本天保三年刻本则是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俞安期翏翏阁重印本翻刻而来.  相似文献   

6.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干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出身比较寒微。青少年时代,孤苦而好学。二十四岁(1030年)中进士。仁宗庆历初年为谏官,正直敢言。庆历五年为范仲淹等被排挤出朝,上疏分辩,被贬滁州,又迁扬州、颖州任知州,晚年回到。朝廷,任翰林学土,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土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忠”,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世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相似文献   

8.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左传>、<国语>皆叙其事记其言,<楚辞>称其忠贤,司马迁<史记>为其立传,后世小说家也颇多渲染.伍子胥的悲剧命运令人低回叹惋,特别是当我们从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观照春秋时代王权政治生态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时候,伍子胥的家世、他一生所经历的纠缠着孝与忠观念的逃离和眷顾,实在有太多让人深思回味之处.中国文化如果要涵养健康的生命个体,就必须重塑合于自然人性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9.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抄本<红楼梦>的基本状况 旧抄本<红楼梦>(以下简称"抄本"),共4册,残存第一至第十回.第一册一至三回;第二册四至五回;第三册六至七回;第四册八至十回.开本24.1厘米×13.3厘米,线装.  相似文献   

11.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刻书家.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贡献是:刻印《文苑英华》、《欧阳文忠公集》等文献,保存了珍贵史料;创制了一套历史文献考证校勘方法;提出并践行“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史学思想.他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彳人亍)、道"等文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到楚简<老子>不但甲、乙、丙本三者间存在着历时性差异,而且甲、乙、丙本的内部,包括组与组、同组内的文字聚合同样存在着历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现有文献证明,张光启刊刻的<剪灯余话>并未收录<贾云华还魂记>,其篇目当为四卷二十一篇.除去张光启刻本之外,明初还流传着<剪灯余话>的抄本.而后代书商在张刻本的基础上,结合抄本内容,续增了李昌祺自序和<贾云华还魂记>.  相似文献   

14.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优秀的爱国诗人。“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除集杜诗二百首大多算不得创作外,他的重要诗作都收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中,加上早期诗作,计七百首,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学遗产。他  相似文献   

15.
在辨析前贤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秦武公钟铭文>与<史记>的相关记载,推断<秦子簋盖铭文>中的秦子应该是出子.铭文中的"姬"姓女子与<秦武公钟铭文>中的"王姬"系同一人,她是宪公的正夫人、出子的生母.出子被称做子,既不属于子爵称子,也不属于"公侯在丧日子",而是秦国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由这件簋盖铭文可以推断其他几件秦子器亦为出子时作.  相似文献   

16.
赵尊岳是现代词学大家,其杰出的词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目录学上.他的词学目录学著作主要有三种:<词集提要><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惜阴堂明词丛书叙录>.<词集提要>在著录上仿<四库提要>之例,而较<四库提要>为详.在版本上赵尊岳多注明版本流传及版本的形态,品评时也多能发明词集之精义及指陈其利弊,著录中多附录原书之序跋、体例,同时对于词集的卷数分布也一一注明.<惜阴堂明词丛书叙录>阐述了他辑刻<明词汇刊>的动因、明词在词史上应占之地位、明词衰疲之因以及丛书体例.<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则反映了赵尊岳对明代个体词人的看法,其著录多能道出明词之精义,也可推翻明无词之说.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坛大家梁实秋先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坚持明辨、博学、慎思、笃行、审问的原则,诚己诚人,努力追求翻译的和谐之境,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宋诗钞>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其版本现存尚可考知的共有七种.其中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余堂藏板的<宋诗钞选>,迄今学界尚无人提及,其刊刻年代,据考证大致应在乾隆以后.  相似文献   

19.
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亦作莘畲,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晋编修。乾隆二十七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即以养母乞归。由于乾隆皇帝曾经称他与彭元瑞为“江西两名士”,因而感恩戴德,抱病返都补官,记名御史。稍后,仍以病乞休。晚年侨寓南京,一度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于乾隆五十年卒。所著诗文,有《忠雅堂全集》。  相似文献   

20.
1978年,我有幸被西北大学录取,成为单演义先生的研究生之一,我刚进入西大不久,单老师就对我作了一次长谈,问我是否读过<鲁讯全集>与<沫若文集>,我说购读过这两部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