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2.
地处青海东部的循化县是以撒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全县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299人,其中少数民族包括撒拉、藏、回、土、东乡、满等14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撒拉族,占全县人口的60.7%。因受历史、经济、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循化民族教育发展缓慢,撒拉族教育尤为落后。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族社会学的方法,通过对新疆聚居的撒拉族群体的生活现状、习俗、家庭 结构等方面的调查,较为完整地描述和分析了新疆撒拉族的社会现状,并对导致新疆撒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 互动调适的因素作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彝族“哭嫁”是抢婚遗留下来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妇女的血泪史。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哭嫁”早已褪却了最初对不合理婚姻控诉的悲叹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婚礼仪式表现出新娘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现代的“哭嫁”已获得了艺术的升华,成为一种表达情意的抒情媒介。  相似文献   

5.
哭嫁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充满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述。首先,通过哭嫁歌对压迫女性的夫家进行直接控诉;其次,哭嫁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女姓的性别意识;最后,通过哭嫁歌,女性在对男权制度下的婚姻形式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沿河县境内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较早,从该族群的汉化程度、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和婚俗变迁来看,其哭嫁习俗至迟应在晚唐五代就已产生。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9.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唱撒赫稀 “撒赫稀”是撒拉语,意为哭嫁歌。 历史上撒拉族实行早婚制,女儿还未成年,就由父母做主,强迫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给一代代青年制造了不可言状的痛若,酿成了一出出难以数计的爱情悲剧。撒拉姑娘出嫁唱的哭嫁歌,集中地反映了他们反对早婚,反对包办卖买婚姻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当代婚俗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变革性、进步性,以及浓厚的传承性和地域性。婚姻介绍所的遍布,借助于现代媒介之五花八门的交友方式,婚礼的多样性等等,为当代婚俗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元素和多样化色彩。婚俗的变迁深受当代社会经济巨变的影响。探讨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2.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3.
图瓦人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喀纳斯。随着新疆喀纳斯旅游的开发,图瓦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瓦人的婚俗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从选择结婚对象、结婚程序、彩礼、婚礼上的服饰、饮食以及婚礼游戏等方面,对二三十年前与现在图瓦人婚俗坐了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经济发展对图瓦人婚俗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15.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研究存在着不少误解,今重新梳理《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三礼文本,推阐礼意,略作检讨。古典婚礼在本质上根植于人之情性,故在典礼的设置中蕴含了男女平等和相互尊重两条基本原则,其所设礼节处处紧扣于此,而夫妻合体和孝顺父母又是婚礼凸显的核心观念,故成妻、成妇两项仪节成为古典婚礼之重心。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婚姻能够长久,家庭能够和睦的人性目的。关于婚龄与婚期曾滋生千古聚讼,诸说在历史上的删汰去取,同样一以礼制将回归人之情性为尚。当今的婚俗改革,正宜抉发古典婚礼的精神内核,必须充分为人之情性张本。  相似文献   

20.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