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丰佳栋 《管理现代化》2022,42(1):111-116
双循环数字零售发展过程中,获利感难成正比的顾客往往会出现反制技术渗透的态度,这制约了服务创新的推动。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形成技术采纳行为模型,概念化并验证相关变量对顾客数字零售使用意向的影响以评估其对创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期望通过探索顾客的技术采纳使用意愿,寻求零售创新轨道的升级途径。结果支持了感知创新及信任等属性显著放大顾客零售技术使用态度、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因素的假设,并分析了促进与顾客技术交互创新轨道对行为意向的作用过程。认为通过技术采纳行为研究,可以刺激零售轨道的交互创新,提高顾客感知服务技术满意度,助力双循环需求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2.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与行为意向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过程、全要素的视角,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行为意向关系的假设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有直接、正向的影响;顾客满意对行为意向有直接、正向的影响;顾客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因此,提升顾客感知价值将有助于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形成正向的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个性化的提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建立顾客忠诚和赢得竞争优势。以产品定制为背景,基于顾客的视角,探讨顾客对不同参与程度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情境-角色模拟实验设计收集数据,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验证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体验乐趣和满足独特性需求是顾客在参与产品定制过程中追求的重要利益;顾客参与程度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乐趣和购买意愿,消费者独特性需求对顾客参与程度与感知乐趣和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感知乐趣有效地传递顾客参与程度、独特性需求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群体采用顾客参与程度不同的定制化策略,并注重在定制过程中与顾客共同创造充满乐趣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4.
享乐型服务的场景要素与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享乐型服务消费的典型业态--休闲餐厅为研究背景,从情绪和认知两个视角对服务场景与顾客的情绪反应、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服务价值和行为意向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概念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自行开发的问卷,采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场景对调动顾客的积极情绪、提高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服务价值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服务价值均会影响顾客餐后的行为意向,感知服务价值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在情绪反应与行为意向、感知服务质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的管理含义在于,享乐型服务的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服务场景改善顾客的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和重购意愿,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顾客之间的感知相容性与其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顾客感知的视角,分析了顾客相容性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构成,设计了感知相容性的测量量表,并建立了反映感知相容性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对相容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并进一步分析了感知相容性的4个维度,即空间相容性、特征相容性、语言相容性和行为相容性与顾客情绪、感知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进行顾客相容性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服务经济”时代,对顾客抱怨的合理处置将正面影响顾客忠诚。本文将归纳现有研究中有关顾客抱怨处理方式的文献,并基于公平理论和期望不一致理论,提出对顾客抱怨处理期望影响顾客感知公平,并将透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顾客的重购意向。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影响消费者对生活服务类移动O2O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于分解的计划行为理论(DTPB),从信任、情景感知及感知价值视角,对移动O2O商务消费者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83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和Smart PL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已有的移动商务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的部分结论在移动O2O场合同样成立,但在移动O2O商务环境下,(1)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远大于感知行为控制及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2)感知价值对消费者使用态度的影响远大于服务提供商信任和情景感知,而情感与社会价值对用户总体感知价值的影响超过便利性价值和经济价值;(3)技术信任对使用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但会通过影响服务提供商信任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因此,移动O2O服务提供商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用户的感知价值,引导消费者行为态度,而不能仅强调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8.
翁清 《管理科学文摘》2011,(29):110-111
创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创业研究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热点领域。创造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中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本研究主要探讨应届生创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探究创造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对创业绩效的作用过程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创造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本研究的结论一方面可以为创业教育和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了建议并为其创业提供积极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TPB理论和消费者的3种角色视角为基础,对正在使用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 401 份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感知有用性、技术复杂度、网络外部性显著正向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对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互惠对感知行为控制影响显著,这表明消费者对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持续使用意向不仅受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者之间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基于TPB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研法,基于TPB视角重点分析消费者的伦理购买决策机制,旨在考察中国情景下影响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伦理购买行为意向,其中主观规范是购买意向最有影响的预测变量,表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在进行伦理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遵从社会规范的影响;进一步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显著作用于伦理购买意向,还通过行为态度对伦理购买意向产生间接的重要影响,表明在中国情景下如何真正提高消费者伦理购物时的感知行为控制程度是企业实施伦理营销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总体而言,本文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能够进行有效地解释与预测,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最后,本文为中国企业伦理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风险投资合约及治理机制是现代金融合约理论重要和新兴的研究领域.面对创业项目的高风险性,风险投资家通过复杂的合约订立和阶段性的资金投入,融合与创业者的代理冲突.重点评述了国内外风险投资合约及其治理机制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云峰 《管理科学》2019,22(4):14-15
管理理论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门类.理论,其本质是人类思想和认知的发展,有经典和非经典的区别.经典理论其开创者有超凡的认知能力,思想深邃,成果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和较强的生命力.因而,管理理论研究,无论是经典理论的演绎或实践规律的发掘形成学说,其价值和前途均取决于管理思想阐释和思辨的功夫.  相似文献   

13.
曹欢 《管理学报》2011,8(1):67-72
运用眼动测试技术,对持有不同内隐人格观的管理者的绩效评估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实体论管理者在面对员工初期低绩效水平表现时,会以特质判断为基础来进行选择、编码和组织信息,并将绩效差归因于员工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渐进论管理者则不存在归因的偏差。面对后期员工的绩效改进表现时,实体论管理者倾向于将绩效的提升归因于环境的改变,忽略员工自身的改变,从而造成对于绩效改进的认可度小于渐进论管理者。  相似文献   

14.
在对信号管理概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外界环境、组织结构、决策者认知3个不同层次,梳理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的研究脉络,并结合对信号管理发生的本质认识,即组织决策者选择利用符号性资源解决其所感知到的冲突的决策过程,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的多层次研究系统地整合入“冲突识别-冲突解决”的两阶段决策框架.结合该框架,探讨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理论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科学发展中,理论作为一种人造物,其使命在于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预测认识对象,并指导相关的社会实践.管理学科在过去30年中理论进步相当缓慢,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对理论的认识偏差.基于亨普尔对理论的界定,从理论的本质特征出发,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主流管理学研究对于理论本身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误读,导致管理研究的“理论贡献”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科发展.鉴于此,为了推动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学界需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使命和本质特征.最后,讨论了所提出的观点对发展管理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综述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选项的基础上,以组织行为学为例,提出和分析此道路选择涉及的关键问题,并给出发展中国管理研究道路选择的建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管理学科范式存在突出问题,组织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科学信念与学科范式的转换。对于身处十字路口的中国管理研究而言,只是检验和拓展现有理论或仅开发管理的本土理论都不是长久之计。抓住机遇,致力于发展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才是实现管理学科长远、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客户关系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RM基础理论是整个CRM的基石,但对于CRM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识别有价值客户和培育有价值客户忠诚是狭义CRM的两项基本任务,从支持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的思路出发,本文提出了一个由客户价值识别理论和客户忠诚理论构成的CRM基础理论总体框架及两大理论本身的基本框架,阐述了两大基础理论的关键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A conversation recently began amongst seni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chola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focused on the prospects for theory development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RD). The opening event in the form of a panel discussion was held at the European HRD conference in Lille, France, in May 2008.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panel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19.
Risk analysts frequently view the regulation of risks as being largely a matter of decision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view, risk analysis method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likelihood and severity of various possible outcomes;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then be assessed using a decision‐theoretic approach (such as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isks are acceptable, and whether additional regulation is warranted. However, this view ignores the fact that in many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industries that are techn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and employ specialized risk and safety experts), risk analyses may be done by regulated firms, not by the regulator. Moreover, those firms may have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levels of safety at their own facilities than the regulator does. This creates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regulated firm has both the opportunity—and often also the motive—to provide inaccurate (in particular, favorably biased) risk information to the regulator, and hence the regulator has reason to doubt the accuracy of the risk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regulated parties.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decision theory is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many such strategic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game theory ca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wo‐player, two‐stage games in which the follower has a unique best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the leader's strategy, as appears to be the case in the situation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However, even in such cases, we agree with Cox that game‐theoretic methods and concepts can still be useful. In particular, the tools of mechanism design, and especially the revelation principle, can simplify the analysis of such games because the revelation principle provides rigorous assurance that it is sufficient to analyze only games in which licensees truthfully report their risk levels, making the problem more manageable. Without that, it would generally be necessary to consider much more complicated forms of strategic behavior (including deception), to identify optimal regulatory strategies.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the types of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are better modeled using game theory rather than decision theory. In particular, the goal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game theory and regulatory economic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is area among risk analysts), and to present illustrative results showing how the application of game theory can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isk‐informed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20.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宁  张正堂 《管理学报》2007,4(6):839-843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设计是薪酬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对于薪酬差距的效应的认识有很大差别:竞赛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行为理论则认为薪酬差距过大会破坏员工的合作关系而有损于个人和组织绩效,这2种观点都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通过对这2种观点的总结和分析对今后的研究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