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语境中,终极实在是宇宙的本体,信仰的源泉,它通过多元文化得以表达,通过不同信仰得以彰显,从而形成了从不同角度折射终极实在的多元的宗教传统和多样化的信仰体系。这些传统和体系呈现出共同的从自我中心向实在中心转变的救赎论结构,展陈出多元的但又是信念上同等有效的渡舟方式。因而,各种宗教本质上都是文化生成物,都有其反映终极实在的有限性,同时,也各有其主体认同的价值合理性和彼此间的平等性。宗教多元主义倡导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在面对当今世界的多重挑战中展现其对话价值和实现人类和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当代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关乎当代宗教和平乃至当代和平的大问题。为此 ,我们从学理上阐述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普遍模式 ,以及揭露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要害在于宗教对话的“平面化”。  相似文献   

3.
爱默生塑造"美国人"的全部秘密皆隐藏在他的"自立"学说中.甚至可以说,美国乃至美国人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便发源于这种学说.这不仅因为爱默生的"自立"概念蕴含了美国人独立自主、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更重要的是,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宗教内涵.正是这种宗教内涵,成为美国民族和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文探讨和分析了"自立"学说的宗教内涵,进而揭示其何以成为美国人的生命之源,如何奠定了美国实用主义宗教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对话有其特殊的困难,一方面由于神言是不可言说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对此加以言说。这样,宗教间的对话就常常变成一种“独白”或宣教,无法达到对真理和终极关切的再理解。但宗教对话可以就人类所共同遭遇到的问题和病痛加以对治,并由此来达到对话所要达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各大宗教都认为自己是对"终极"的最好回应,但实际上许多宗教的终极形式不相同,它们之间难以真正沟通。宗教以种种"相似终极"形式导致终极领悟,它最终走到世俗心灵认知层面,具有伦理意义。对宗教终极的理解能帮助我们参与宗教交往和建立世俗社会与宗教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文化共建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两"极".然而,传统儒学推开了"终极关怀"这一"极".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方面,牟宗三对"终极关怀"这一"极"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一,无论就宗教之"理"来看,还是就宗教之责任来看,儒学就是宗教.其二,由于儒学不具有一般宗教之形式,且它所强调的是"天道"、"超越而内在"等,故其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其三,儒教将重点放在道德之本心与道德之创造上,故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亦是一种"人文教".  相似文献   

7.
论宗教对话、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需要宗教之间加强对话。宗教对话应重视借鉴“东方模式”的经验,那就是各种宗教之间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这种“东方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的法律保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世界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9.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他持自然天道观立场,改造宗教神灵为“形具而神生”的身心和谐论;他最早从认识角度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他融合儒法学说为一体。在探索生命终极价值和政治合法性问题上,荀子以“神道设教”思想汲取了宗教凝聚、提升感情、信仰的方法,但也使他的部分学说侵染了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0.
南宋及元代净明道的修行方法的特点在于融合入世的“为人之道”与出世的“成仙之道”。这种做法对现代道教发展的启示在于:道教应该勇敢地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宋元净明道的学说还可作为中国宗教思想之代表而参与当今世界各种宗教的“对话”,以期为全球化时代“普世伦理”的建设及人类和平、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格外关注宗教的"特殊复杂性".当代伊斯兰教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伊斯兰教同复杂的民族关系交织在一起常常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催生的恐怖主义困扰着世界;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处理好教派关系保障西部大开发;加强民族宗教政策与法制教育,防止"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宗教生态问题发生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外来宗教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当代滇南地区苗族宗教的发展及其变迁的事实表明,宗教的几度转型及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以及给苗族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对待和理解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与融合的问题。就当前苗族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而言,信仰自觉的正确把握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滇南苗族地区宗教生态平衡与否反映出来的宗教问题,已远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否的宗教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宗教的经济学研究进路还仅限于分析基督教国家的宗教现象,尽管这一进路的核心理论家们对其普适性充满信心。并且,宗教市场的供给理论所考察的只是宗教性表达的一种形式——正式宗教组织里的宗教参与(成员身份和活动参与)。为分析当代中国(一个与欧美国家在宗教传统和宗教管制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的宗教现实,文章提出了一个三色市场模型:红市(官方批准的宗教),黑市(官方禁止的宗教)和灰市(合法性/非法性地位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状态的宗教)。灰市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的是宗教性表达的非制度化方面。三色市场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复杂的宗教现象。而且还可以被拓展应用到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14.
牛顿、爱因斯坦以及霍金等几位科学家 ,他们的宗教情结被人常常用来举例并进行分析 ,借以比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家的宗教情结 ,不能脱离历史、传统、风俗等文化背景来理解 ,亦与科学探索的无止境有直接关系。同时还要从总体上结合对每个科学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过于简单化地认为 ,科学的进步完全可以保证社会的非宗教化 ,并最终消灭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生存权利。要清楚科学原理本身并不就是世界观 ,必须正确对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是个以白人移民为主体 ,又有土著人 ,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国家。在宗教方面 ,本土的土著宗教和外来的移民宗教和平共处 ,自由存在。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不同的宗教、教派拥有不同的信众 ,但任何一种宗教、教派都没有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大。因此 ,澳大利亚虽宗教、教派众多 ,但没有国教  相似文献   

17.
由基督教神学界发起并得到世界上各种宗教团体广泛响应的全球伦理运动,提出了分别出自基督教传统和儒家传统的有关“道德金律”的表述,其目的在于从信仰、道德的层面来有效地化解道德沉沦、民族宗教冲突与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道德金律”的双面表述在逻辑上是不够完备的,印度的“非暴力主义”则可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和“爱人如己”的道德律令形成鼎足,使构建中的全球基本伦理更趋完备、充实和有效;伦理规范不可能脱离它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具体的文化、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发挥作用,印度的多元宗教传统及其所包含的一些特定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对于各门宗教之间形成多元共存、和平竞争的良性关系,亦提示了一种富有示范与借鉴意义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加坡宗教宽容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加坡宗教宽容的局面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新加坡宗教宽容主要表现在各宗教能够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以及信徒种族的多元化上;这种宽容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这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及政府制定的正确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推动,而高等学校的应对措施还比较滞后,不能完全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吸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大学生信教者比例增多的现状,高等学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务实方式加以引导,使大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宗教,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古代摩尼教对维吾尔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尼教的宗教文化理念深入到维吾尔文学艺术创作的历史过程、制作内容和形式特征之中,开启了维吾尔族文学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的历史。维吾尔文学的书写形式和艺术创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亦受摩尼教影响,这种宗教与文学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模式为历史上维吾尔族运用其他宗教文化进行文艺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模仿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