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事性言语行为”与文化语境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如何进行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语境的转换和再现至今仍是译者的一大难题。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语境和情景语境往往能得以成功转换 ,而文化语境经常转化不恰当甚至被译者所忽略。本文指出 ,引入语用学机制 ,尤其是“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成事性言语行为”理论 ,不失为跨越文化语境翻译屏障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和"强制性"形式转换的存在反映出翻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言语学与非言语学的不一致的理解。换句话说,转换表现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时,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减少翻译之间句子含义的流失。在本文中,作者以英语和汉语间的互译为例,讨论了言语体系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表现形式上的转变。本文列举了一些英中翻译的例子,展示了文体形式如何在异文化翻译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视角开展的翻译研究,可以揭示出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翻译作为双语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受语境而定,它的认知语用研究应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握翻译的认知方法和话语策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语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6.
话语歧义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它产生于言语交际双方所依赖的具体环境。认知语境观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认知语境是传统语境内在化的结果,它可以使歧义结构的意义具体化。本文探讨了话语歧义的成因以及认知语境对语义歧义的解释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意义包括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两种语言符号对译有五种常见形式。在两种语言符号对译中,欲反映原语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信息,就应着重体现附加义和文化义。语言符号对译与言语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具体语境(或情境);而同属言语翻译的双语词典例证翻译和语篇翻译之间的差异主要是:(1)具体语境(或情境)的大小;(2)体现语用和形象的表现力不同。  相似文献   

8.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即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即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于文学翻译--语境的诸多功能在文学翻译中对语义生成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应当紧扣语境,创造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思想,本文借鉴了前人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从言外之意与间接言语行为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言外之意的生成进行了探索。言外之意是相对于言内之意而言的,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言外之意是句子的语境意义,而广义的言外之意除了语境意义之外,还包括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以及预设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境"通常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时根据文化语境的需要,对词汇及语体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筛选,最大限度地实现原语与译文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语篇语言学注重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它不仅分析原文和译文,还设计语言体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各种制约因素。语篇语言学的研究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的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决定(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批评,可进行更理性的研究。用语篇分析来理解古诗《春晓》及其四种译文,能得出更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桥梁,不仅是一种符号传递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传递行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手段,不能单纯强调翻译中的翻译等值标准,而更应注重弥合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相对等值。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有不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相同、相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不同和相反的微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也有宏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其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归因于地缘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差异。避免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的应对策略有,促进翻译学观念现代化,保持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推进文化转换娴熟化,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等值;增进翻译策略技能化,发挥跨文化翻译中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语篇翻译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作用与语篇翻译的全过程同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语境对广告语篇的重要意义,避免因忽略语境因素而导致的误译,采用文献研究与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地剖析了影响广告语篇的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归类说明忽略这些因素会引起的误译现象。指出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应细心忖度每一种语境因素,使译文清楚地传达原文语言内容、交代广告相关背景、迎合目的语受众心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商业目的;同时,关于广告翻译研究方面的著述也应提供必要语境信息,使读者更多地受益。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互文性理论强调不同文本互相影射,互相参照,形成一个庞大的符号辐射系统。互文性理论把文本研究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因而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广告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广告用语多为指涉频率高的强互文性文本,互文语境大,联想意义丰富。  相似文献   

20.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制约着词义的理解和翻译。本文分析了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种构成对词语义项的选择和翻译的限制作用。笔者认为,英汉翻译教学中必须把词语的翻译和语义等值、语境再造、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