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徐克谦 《学术论坛》2006,(11):31-34
早期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这使得"道"有别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范畴.儒家强调"道不远人","道"不可能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实践而存在.因而儒家重视在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中探求"道",强调"道"在历史之"统"中的活的生命;并且善于运用历史的道说与书写来彰显"道"."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体现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道"与"德"的统一.这使得儒家之"道"与强调辩证的观点和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与个人关系,从而达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历史的思索和科学分析,总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发展过程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决定性,人的活动的选择性是规律性的体现并始终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明确要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命题在于人如何对待历史,尤其是如何发挥历史主体作用、推动历史变革发展。其关键意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基础及唯物史观逻辑;二是在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辩证统一中确立主体意识;三是在普遍趋势和具体国情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历史趋势;四是在政党领导和民众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建构实践力量。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主体自信、优化历史实践方式、加快历史发展进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据此,历史主动精神的建构应从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历史趋势激发、夯实“历史合力”的实践基础等方面持续用力,运用好历史主动精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进步,在本源上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探讨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分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和生产力革命的历史方向.一、历史分期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始点物质文明,它作为人类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积极成果,无疑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的奴役下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而人从自然的解放,在实践上恰恰就是人把自然越来越在更大的程度上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即用自然力量来扩充和拓展人的肌体生产力,从而使人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共和"、"中华民族"和"世界化"等标准.在"共和"与"中华民族"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民国以前的"古代"为专制或民族纷争时代,民国后的近代是共和或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期;在"世界化"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清以前的"古代",中国处于停滞与封闭状态,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期.1930年代后,多样性的分期方式简化为单一的"世界化"标准,并由此形成中国历史公式,成为历史书写的基本样式.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史家如何运用分期策略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还在于检视我们今天业已形成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遵循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凡金 《齐鲁学刊》2007,4(6):130-133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还不断变革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既是一个被决定的存在,又是一个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视野里"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其历史中显露并证明了自身。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人不仅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向自由的人复归,向完整的人复归,向社会的人复归,进而体现为人在制约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10.
朱静 《北方论丛》2007,1(1):121-124
马克思消除了对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关系的误解、实现了历史必然性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历史必然性同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认为,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历史是客观条件限制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逻辑进程和终极境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的必然性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性。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分期问题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毛主席在《矛盾論》中說:“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們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我們研究历史,如果不注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就不能科学地揭示和把握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08,20(3):23-27
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错误--历史视野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进行解读时,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及其关系.对我们而言,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更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去探究"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这才是从历史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独特价值之所在,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最彻底的反驳.  相似文献   

13.
周纪文  戴孝军 《文史哲》2011,(5):95-101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的"和谐美学学派"具有独特的理论观点与风格,其理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和谐"为元范畴,提出了"美是和谐"的理论观念;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论;三是建立和完善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但体现于美学理论本身,而且在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乃至社会实践之中,都具有建设性意义。这个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理论发展中的建构意义、学术追求中的启示意义以及思想传播中的实践意义之中。从这些价值可以看出周先生勇于坚守自己的信仰,而又不断开拓创新的勤勉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劳动和交往两种基本的活动类型。正是通过对劳动和交往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历史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现实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双重阐释。五大形态理论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的统一,也只有在对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分析之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为理论指导 ,依据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 ,分析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形态 ,论证了我国目前选择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论文证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的体现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历史分期理论。他在这部著作中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业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新闻业史的历史分期,向有争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迄今尚无专文讨论。本文提出的分期原则和所进行的具体划分,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大胆写出来以就教于新闻史学研究工作者。分期的原则一部成功的新闻业史著作,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期的基础上。科学的分期可以体现新闻业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了一个以人的眼界来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由此建立的哲学是以人类世界为对象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它虽然强调实践,但实践不过是"人的感性活动"而已.据此,实践也不过是人类学视界的活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不是固守其唯物史观或实践观,而是要适应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弘扬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精神,才能在当代促进马克思极为关心的"世界历史"与"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腾 《江海学刊》2023,(3):197-205+256
历史思想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特性,中心与边缘的交替融合也体现了社会思潮变化。历史分期模式是把握历史思想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究当时人对历史整体理解的核心要素。在中世纪盛期,12世纪文艺复兴和政教之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意识的新觉醒。在古代晚期以帝国为中心的历史分期框架逐渐为神学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所取代。在继承《圣经》与奥古斯丁历史观的基础上,若干神学史家重新划分了人类历史的分期,体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念和历史思想的嬗变,并对此后西欧的历史书写和史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个人”视野中的效率与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晓臻  段木 《天府新论》2005,46(4):16-19
效率和公平无法统一起来,这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迷".其实,效率和公平的对立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理性人预设不能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人.按照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效率在终极意义上是个人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和发挥,公平在其终极意义上是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两者是历史地统一的,统一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