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全有 《船山学刊》2004,(4):165-168,164
吴佩孚镇压二七大罢工问题,其有很深的渊源。不过,我们在看到吴佩孚对二七大罢工负有不可推卸的镇压之责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曹锟亦难卸其责,且似有过而无不及。曹锟之外,北洋政府对二七大罢工也持严厉镇压的立场,并与参众两院议决调和京汉铁路工潮办法形成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2.
吴佩孚之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从中深刻折射出抗战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各方围绕着吴佩孚因何而死、是否附逆及其历史功过展开激烈争论.日伪方面指吴佩孚之死为正常病逝,重庆方面则坚称吴氏系死于日方毒害.关于吴佩孚对“和平运动”的态度,日伪和重庆方面更是各执一词,互相攻讦.双方皆高度评价吴佩孚,不过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此外,中共和部分其他媒体亦表达了对吴氏之死的态度.因此之故,作为“过气”政客的吴佩孚在其身后一度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护法时期以迄晚年其宗旨始终不变,但其策略手段却采取利用各派系军阀之间的矛盾与之斡旋的方针政策。他既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李厚基建立粤、奉、皖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三角联盟”;又与直皖战后北方最大实力派吴佩孚试探“孙吴合作”,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我国民主革命之初是共产国际、苏俄首倡联合孙中山,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但联合孙中山则非共产国际、苏俄之初衷,而是在它们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的方针破产之后,特别是在一九二三  相似文献   

5.
吴佩孚的风竹题诗图建萍,建中西安市文物研究资询中心西安市文物库房收藏了一幅吴佩孚的墨笔风竹题诗图。此图作于1935年,它对于我们了解吴佩孚在日本正式侵华前夕的态度、立场及研究他的晚节提供了一件真实资料。吴佩孚(1873—1939),山东蓬莱人,字子玉...  相似文献   

6.
1922年发生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而告终.对此原因的分析,目前史学界缺乏探讨,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敬祈指正.影响第一次直奉战争结局的因素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直系在政治上处于人心所向的优势地位.“一般市民之深居私语,以及其日夜之所盼望,则无一不以为最后之胜利,当属之直军.一闻直军少有失利,口不敢言,而皆疾首蹙额,有不豫之色,是决非直军加之以金钱之运动,与夫势之压迫,而使之然也,盖即所谓天视天听,公理自在人心也.甚至报纸之鼓吹,愈倾向于安福与奉系交系者,而市民对于直军之希望亦愈大,盖其互相剿袭之照例谣言,早已为市民所窥破,而其所谓此方之胜利者,不啻明言为彼方之胜利也.”①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如马千里所说:“吴佩服孚大得全胜,无论中外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在吴佩孚的一身了.有说他是大英雄的;有说他是中国之栋梁柱石的;对于他恭维的,赞扬的,是很多,甚至于有看见过某报另外载吴氏阵亡而大哭的;甚至于有听见吴氏战胜约集友朋把酒庆贺的.”②国际舆论亦倾向直系,“直奉战后,英美烟公司之某英人,亦捐赠直军纸烟及食物甚多,以表示其欢迎之意,外人每谓中国军队为土匪,不以人类视之,而对于直军则特别敬重,谓其纪律精神,可与欧美军队抗衡,于英人之犒馈直军,盖足以见之矣.”③  相似文献   

7.
邓雄佳 《南方论刊》2001,(12):38-39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试就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雷马事变是甘肃民国史乃至西北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是甘肃由冯玉祥国民军势力落入蒋介石统治的转捩点。吴佩孚在这次事变中演出了他在民国政坛的最后一幕。因此 ,研究民国政治史、研究吴佩孚生平 ,不能不于此有所论说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郭剑林教授及辽宁古籍出版社社长徐彻主编的《清末民初十大将帅真传丛书》——《袁世凯真传》、《冯国璋真传》、《段祺瑞真传》、《张作霖真传》、《吴佩孚真传》、《张勋真传》、《徐树铮真传》、《孙传芳真传》、《张宗昌真传》、《吴俊升真传》10部近300万字,历时3载,三易其稿,日前由辽宁古籍出版社严肃推出。 这套10卷本大型系列丛书,以它独具的酣畅淋漓的笔触,对清末民初相继问鼎中央和地方政权者的上述十大风云人物之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翔实、公允的评说。与过去这些人物的传说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一、吴佩孚没有亲临汀泗桥督战说吴佩孚曾亲临汀泗桥督战,这在解放后出版的有关著作中屡见不解,如《北洋军阀史稿》载:汀泗桥战役中,"吴佩孚亲临前线,坐镇指挥,临视各军,一日之间杀死退却逃跑旅、团、营长九人,逃兵被杀者不计其数."(见该书第340页)而史事并非如此.南口大战结束后,吴佩孚八月二十五日抵达汉口,设司令部于查家墩.当晚,他召集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12.
圣贤有大不幸之事。不能辞其过也。而亦不敢避其过。辞其过则以欺伪饰天下。而此心无以对天人。避其过则任天下之倾颓。而此心更无以告天人。伊尹周公之事是已。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其论圣贤之事尽矣。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管叔。皆大不幸之事也。一则以劳诲其君而至于放。一则以同气背畔而至于推刃。其不敢辞而避之者。伊尹曰毋俾世迷。周公曰我之勿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使伊尹周公。稍依违辞避于其间。则商周之天下。  相似文献   

13.
陈三立之大横跨几个时代,长达半个世纪,各期风格亦同中有异。陈堪称“近世以古文为大师者”之翘楚。  相似文献   

14.
苏俄在20世纪初在中国寻找盟友的历程异常曲折,从吴佩孚、陈炯明到孙中山都进行过接触。越飞使华对苏俄寻找盟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伴随苏俄在蒙古、中东路的利益得到维护,也找到了孙中山作为其统战对象。  相似文献   

15.
自从去年第一期《人物》杂志刊登了一篇回忆吴佩孚晚年在北平生活的文章说“吴佩孚拒当汉奸保晚节”之后,一些报刊接着又作了摘要转载。持此论者的根据主要有四点:1、1938年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侵华困境,实行“以华治华”方针时,曾挑选吴佩孚出面组织全国性傀儡政府,吴虽然参加了活动,但这是日方主动的。2、吴为做傀儡事,曾提出了一些不能为日本侵略者所接受的要求和条件。3、日本侵略者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吴佩孚工作”,吴“迟迟不肯就范”,最后死在日寇、汉奸手里。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17.
问、人之生以何为不幸、以何为大不幸、答、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玆云大不幸无耻。无耻之人。是非颠倒。即闻过不以为过。并有以已过自得意为荣者矣。此又讳过文过之变相也。今比比渐成风俗矣。噫。  相似文献   

18.
<正> “几”概念在先秦典籍中早就有了。《易经》“小畜”、“归妹”、“中孚”诸卦中“月几望”之“几”均作“近”解。《易经》“屯卦”六三爻:“君子几不如往”,李镜池释“几”借为“机”,机智的意思。这些都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尚书·顾命》:“疾大惭,惟几”,《左传》宣公十二年:“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几”均作“危”解。《礼记·玉藻》:“御瞽几声之上下”,“几”是“察”的意思。这些也还不属于哲学范畴。《易传·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知天之理者,善动以化物;知天之几者,居静以不伤物,而物亦不能伤之。以理司化者,君子之德也;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降此无道矣。出处:《读通鉴论·文帝二十三》卷二,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就人如何认识天之理、天之几而作出的深刻论述,涉及到天人、动静、利害等关系,标揭出高远  相似文献   

20.
兴趣 ,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启动力。早在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换句话说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方法很多 ,本文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尚有其可读性 ,但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