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题思想和主题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里把“主题”解释成“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辞海》认为“主题”“又叫主题思想”。在我们现在使用的高校教材中,有很多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都是把主题思想和主题两个概念等同混用的,那么它们的等同混用有无科学依据?二者的意义和作用是否一致?有何异同、有何联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过“两结合”创作方法吗? 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现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无论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文学概论》(蔡仪主编),还是《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合编),都详细地介绍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为“两结合”),并肯定地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五八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来的。除《文学理论基  相似文献   

3.
周扬对新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影响深远。体现在三本全国统编教材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将意识形态与审美同时纳入考察范围,为后来教材普遍接受;二、在苏联体系基础上加入批评论,提倡“四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文学理论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4.
纵观建国后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都有各自时代的特点。五六十年代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是对苏联模式的学习和照搬,完全失去中国本土的话语色彩;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初以蔡仪和以群为首主编的两部国家统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可贵探索,为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和文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80年代末之90年代"换代"教材的优秀代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系列教材,大量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共同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是许多高校文论教材的首选;进入新世纪新世纪三本反本质教材的尝试性探索,彰显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为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和教材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明显,为了有效提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目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不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教材的实践性不足;教师的实践性不足;学生的实践性不足,是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现实依据.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性,其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和加强教材编著的实践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开设文艺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观,提升文学水平和文学理论素养。当前高校文艺理论课程的改革方向由纸质教材升级为多媒体教材,在教学方面努力追求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文学理论课程要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运用文学理论"诗化"。在信息时代,更需要研究者尝试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在教材的选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更多从接受角度探索文学理论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8.
1957年,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步入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取代搬用苏联文艺理论的新时期。强调文艺来源于人民大众并服务于人民大众,并和人民大众的革命、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克服了前期对苏联教材的教条主义态度,强调文艺乃至文学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当代转换的重要步骤和成果。但由于当时“反右”斗争及其扩大化,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严重阻滞了这一重大工程的建设,出现了不应有的损失和停滞。记取这一时期的教训,总结其经脸,显然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几乎是在各种各样的“热点”“热潮”的浪涛中漂浮过来的。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政治上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文学理论也开始了对过去错误清算工作,于是就有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文艺是否为政治服务以及典型、现实主义的涵义等多方面的论争。这一论争没有什么具体的结果,却也使文学理论脱离了对政治的依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 ,在文学思潮涌动、文学观念迅速嬗变的背景下 ,文艺学也逐渐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 ,走向了学科发展的自觉。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成熟 ,但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在理解近二十年文学理论发展方面 ,钱中文先生的新著《文学理论 :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代文论建设的详细的“备忘录” ,而且也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及前途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作为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和俄苏文学专家 ,钱先生不仅在文学理论上有一系列精辟的观点 ,而且还参予了新时期文论建设活动的全过程 ,因而他的思考才更显…  相似文献   

11.
一、文艺理论教材的历史回顾我在高校从事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文艺理论教材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从五、六十年代蔡仪编写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到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以及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多数学者认为蔡仪先生的《文学概论》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  相似文献   

12.
已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对本土资源的使用,尚停留在简单化和功利化层面。本文思考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途径,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本土化之艰难历程的前提下,阐述文学理论教材本土化的模式、策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就如何重建当今文艺学,如何确定文学边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米勒提出的“新形态的文学”和“新的文学理论”概念,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为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的可能,这对我们认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走向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左”的简单化的弊病的,但在纠正这些弊病的同时,仍应坚持和完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这个正确的学说,否则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就会走偏方向。我觉得近年来这方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有些人总想动摇这一学说,因而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钱中文先生是我国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提出的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曾在中国文论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其主要的学术观点纷纷被各高校文学理论教材所采纳.如今虽然这些文学理论观点仍然受到一些质疑,但其所具有的创新性却非常突出,受到的肯定和赞扬也更多.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解决高校教材选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杜绝低质量教材进入课堂,高校应用现代化教学观指导高校教材的选用,逐步规范和完善的教材选用制度,构建现代化的教材管理体系,建立教材管理信息平台,用以“建”促“选”方式促进高校教材选用的特色和个性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教材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经历了从哲学的严重依附到回归文学的审美、人文本性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几本有代表性的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并且要坚持文学本位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重写文学理论教材似乎成了当今文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悖谬的是,当文学理论研究自身尚未获得成功的范式转型(其实是危机重重)的时候,重写文学理论教材,这在事实上如何可能?由此便决定了目前以各种重写的名义出版的教材,大都只有尝试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出真正理想的教材呢?如何才能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一种真知呢?通过对目前各种写作模式的缺点的反思与分析,文章认为,在中西古今之争、文学理论的理论性质究竟为何、其核心问题又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要建立一种超越现代性视野的文学理论知识的新的视野,基本不可能。为此,文章提出了反思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并简要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不仅依靠自身生产知识(比如做某一文学理论知识的学理性阐发),而且还能借此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简言之,“文学理论无文学”的学术思潮,或者说“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业已改变了我们对理论和创作之关系的固有认知。从知识话语的自我增值来说,无文学的文学理论也确实有别于以文本解读为目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行为到文学理论 ,其中有一个转化问题 ,承担这种转化的机制 ,即为理论整合范式。学界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制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与“他律性” ,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困境与危机的出路等问题上展开的讨论 ,主要的分歧便发生在对不同文学理论整合范式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