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因热爱中国文化并翻译了唐代诗僧寒山而为中国研究者所熟知。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一方面体现了他关注地方感和生态区域的生态思想,同时塑造和修正了他生态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如荒野观念,并成为他融合佛禅与生态观念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从变异学角度论述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虚构小说《达摩流浪者》是如何将中国唐朝诗僧寒山的神秘东方形象、《寒山诗》译者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主人公贾菲·赖德合为一体的。通过文化迁移的作用,作者成功地将主人公赖德变异,塑造为小说中的美国垮掉派反主流文化的英雄偶像,从而使得现实中的斯奈德成为美国寒山的杰出代表,也使得这本小说不仅是作者献给中国寒山的书,也是一本献给美国寒山的书。  相似文献   

3.
借鉴吉恩·图里的预备规范理论,本文研究了斯奈德选译24首寒山诗之原因。研究发现,译者对文本的选择深受当时时代条件和社会文化需求的影响,顺应了当时的主流翻译规范。  相似文献   

4.
斯奈德通过对中国禅宗佛教、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转化,对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对寒山诗的翻译和借鉴,以及对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的继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整体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散文创作的一贯主题,为繁荣美国的环境文学和推动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限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这两种维度。但对于其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诗歌翻译美学方面虽有涉及,却鲜有系统论及者。本论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哲学诠释学的框架内,从翻译译者化的维度探讨斯奈德寒山诗的过度诠释。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对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寒山的诗歌翻译拉开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寒山热现象的帷幕,斯奈德及“垮掉的一代”对寒山的文学接受既有跨越时空的沟通与共鸣基础上的还原,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跨文化传播中基于各自文化传统、文化语境与创作个性而产生的误读与异变,这在双方对待自由、自然、社会和宗教的同中有异的态度、理念及追求上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诗僧寒山,由于生平行为怪诞,难于稽考。他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全唐诗收录他303首诗为一卷,另拾遗添补二首。他的诗全无诗题,诗的内容全无与时人投谒赠答之作,这就更增加了考索的难度。所以,在研究唐代的诗人中,对寒山问津的很少,他和他的诗作也真象一座幽远的“寒山”。现存研究寒山的依据材料有两个。一是署名“唐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的《寒山子诗集序》(又名《寒山拾得诗序》);一是《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引五代人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对寒山的记载。引录如下。序文说: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陆永峰关键词:王梵志诗,寒山诗,唐诗,雅俗之别王梵志诗与寒山诗常被视为唐代白话诗的代表,这种并举有利于对唐代白话诗发展脉络的认识,但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它们的区别,特别是对寒山诗全貌的把握。本文拟重新审视这种并举,揭示二者异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加里.斯奈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不仅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题材,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并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寒山诗分为雅、俗两类 ,俗体诗表现出世俗性与叙事性的特点。世俗性是说寒山诗具有由宗教文学向世俗文学蜕演的倾向 ,重在展示世俗生活。叙事性首先表现为事件、场景、人物等因素代替情感因素成为诗的内容 ,其次表现为诗歌结构采用了旁观叙述的模式和时间布局的方式。在寒山作品中 ,俗体诗占三分之二 ,代表了其总体创作倾向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俗文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摔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关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时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是以荒野自然为背景,指归一个自然的王国。诗人不只停留在要爱护自然,而切切实实地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号召我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沉思,倾听自然的呼唤。斯奈德认为诗歌是"生态的生存技艺"、是"真正的工作"、是"永恒的能量"、是"诗意的栖居"。他的诗学是强调整体论的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7.
庞德对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英译,其荚译作品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明晰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有助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并最终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创造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等意象方法。在东学西渐视角的关照下,分析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的渗透,考察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与中国诗歌的联系,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相通的契合点,从而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