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际成功经验昭示:治国必重治吏,治吏就是治权,治权首在治人,治人难在治心。吏治清明的根本在于制度,必须让权力得到有效制衡。重塑新时期中国吏治与治吏,首在把握人治与法治、官治与民治、律治与心治关系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以选拔各级吏治人才为重点,对甘肃的吏治进行了集中整饬。他提出了具有创见的用人标准和治吏原则,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培养和提拔了许多廉干官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甘肃官场的颓靡玩泄之风,给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以法御臣”的治吏思想建立在“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上的 ,它具体包括 :以法治吏、选贤任能、明乎职责、赏罚分明、手段神妙等几个方面。其治吏思想在制度规范官吏行为、树立官吏的威信、重视领导艺术、发挥官吏能动作用等方面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秦一代,提倡“吏道”,重视“吏治”,把对官吏的管理提到重要地位。为了强化“吏治”,秦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推崇“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极力凭借法律武器,将官吏的各项管理制度用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铨任用、政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封建职官制度开始法律化,并收到了一定效果。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有叛民而无叛吏”①即是证叫。从现自秦法制史料看:秦统治者十分重视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形容案律“无孔不入”,绝非夸大其辞。秦始皇行韩非之说…  相似文献   

5.
韩 非对官吏与法的 关系,态度十分 明确,主张官吏绝 对遵守现实君 主法,并系统 地提出了一整套 君主以法治吏的 思想,即君主对 官吏进行法、术、势 全方位的治理 ,使官吏不敢 违法,不得不守法并 乐于守法。韩非 的这种以法的绝 对权威治理官 吏的思想,是对儒 、道、墨三 派主张官吏相对 地遵守君主法思 想的批判,也是 对前期法家零散 的以法治吏思想 的继承拓新。  相似文献   

6.
刘锡鸿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任驻德公使 ,也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保守主义者 ,主张从内部整顿吏治 ,以挽救清王朝。他认为整饬吏治须 :成定制 ,赏罚严明 ;维护社会公德 ,整顿土习 ,维护官吏的荣誉感 ;裁减各级政府冗员 ,废除捐输 ;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要做到“以礼驭吏 ,以德率吏”。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监察制度的廉政功用龙大轩一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治吏、廉政的重要手段。整顿吏治、肃贪倡廉是古代为政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封建国家里,最高统治者──皇帝往往带头不守成法,以言代法,其下各级官吏也常常不顾法律约束,缺少“法治”观念成为封建政治的通病。但是,...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5):14-18
汉代"少吏"指官僚群体中位居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受汉代用人之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变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汉时期的少吏有一个从"文法之吏""儒化之吏"到"吏化之儒"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对秦时以法吏为主之弊的渐进式调整,另一方面又可弥补不谙吏事、不达时宜的儒吏之弊,从而使汉代官吏形成儒法兼通的历史格局。此外,汉代社会还给予少吏晋身的通路与保障,使得众多少吏得以渐达官僚结构上层;而这类官吏的参政不仅可保证施政的正确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而且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并有效治政。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秦简中的资料,系统地考察了自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尚贤使能”的选吏标准、尚“五善”弃“五失”的官吏行为准则以及违反官吏行为准则的制裁措施,从中可以看出,秦简中的吏治思想几成系统。  相似文献   

10.
唐王朝在治吏的制度设计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的治吏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日常工作制度,明晰官吏的职责;二是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权力的制约;三是健全法律制度,严惩官吏的腐败行为.这些做法对于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吏治腐败与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吏治腐败是最大、最严重的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社会出现了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为特征的吏治腐败现象,并且呈现出多案窝案化、公开半公开化、资金大额化、职务高级化等特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除了其他复杂的原因之外,现行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权力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或很少受到有效制约;权力--责任--利益机制扭曲,权力利益巨大化和权力责任虚空化倾向严重;监督乏力,惩治被动,导致"腐败黑数"大量存在.要遏制和消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清末吏治败坏,科举考试更是弊窦丛生,考官收受贿赂、阅卷马虎草率、判文不按规定、大员子弟舞弊、学政出题割裂。清政府曾进行大力整顿,甚至不惜严刑峻法,对一些违法官员处以极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场腐败,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社会上起到了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司法职员的薪俸被认为直接关系到司法独立,研究者甚多.普遍认为民国时期司法职员薪俸偏低,并将其视为斯时司法未能独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与享受国家薪俸的其他政府部门职员相比,至少从官等俸级之制度设定这一角度观察,司法职员薪俸并不低下,加上司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法收",其待遇应属差强人意.尽管国家对司法部门财政投入不多,却没有厚此薄彼.不能领取十足薪俸并遭遇货币贬值,实际生活水准下降,是政府各部门职员面临的共同困境,并非司法职员的特殊际遇.民国时期司法不能独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军阀及国民政府对司法的肆意干扰,离开这一方向去探究,显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薪养廉”为宋代首创 ,也是宋朝的一项国策。给予官吏厚俸是为了促其廉政 ,然而得到的却是不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宋代实行“厚奉养廉”政策做了简略考察 ,认为“高薪养廉”是一个历史性误区 ,利用经济手段是难以促进廉政建设的 ;此外 ,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朝代 ,在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思潮影响下 ,往往“立法之制严 ,而用法之情恕” ,使得腐败现象不仅未能遏制 ,反而更为猖獗。  相似文献   

15.
着重分析论述了当前我国政府官员中存在着“官本位”价值取向、“机关病”思维模式、“双重人格”的心理表征及产生的根源,提出应着力消除这些思想问题,真正培养与打造一支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6.
政府官员贫困性膨胀的制度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膨胀是中国机构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其认识不清,导致改革走了许多弯路.中国政府官员的膨胀实质上是贫困问题所导致的相对膨胀,这种膨胀与国情相适应,是多种不良因素互动的产物,带来官僚素质底下、腐败成风、权力向唯亲者集中等严重后果,并影响公共领域行政效率的发挥.为此,削减官员规模与建立一种平等有序、竞争合理的官员任职机制是最为基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经过近四千年的历史沿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考核标准,提出了对各类不同职务官吏分类考核,以及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行政监察体系、澄清吏治、奖勤罚懒,扬善排恶,激励官员勤政廉洁,提高政府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官吏考课中的一些制度、方法和技术,与今天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找出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所谓"清官",即清廉自律、秉公为政之官。雷州半岛在清代涌现出大批清官,他们重操守,绝苞苴,洁身自爱。痛民痛,急民急,爱民若赤。建学校,育士子,着眼长远。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高级官员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的研究有利于未来防范和治理高官腐败问题。以2009—2015年期间的50个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例,选取设定了相关指标对它们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省部级腐败官员多为男性高官,高学历腐败官员越来越多,案件查处及完结速度提高,初腐败年龄呈年轻化,多数从厅级开始腐败,跨地域腐败问题严重等。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结合数据分析从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两个方面对腐败原因进行了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