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在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2.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3.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在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典籍、文献的梳理及其所载历点的推算,同时结合出土文物考察(即“三证合一”法),对中华人文始祖太暤伏羲、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其主要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和论述,再论太暤伏羲距今七八千年,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距今六七千年,并提出了伏羲孕于西洞庭之滨、诞于洪江高庙,炎帝诞于会同连山,黄帝诞于岳阳君山(寿丘),他们一生的活动和创业均在荆楚黔中等新观点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寿丘山上春光好,桃李争荣景色妍.我们镇江师专校址所在的寿丘山,自古驰名,有相当长久的历史.今天,古老的寿丘山上办起了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真是人杰地灵,相得而益彰.本文打算简单介绍一点寿丘山史,以供校内外人士了解参考.  相似文献   

6.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检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分析认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主张可能有误,真正的黄帝故里应在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置疑、不可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之所以对虞舜的中心活动区存有争议,其症结在于对诸冯、负夏、鸣条、冀州、历山、雷泽、河滨、寿丘、姚墟等古地名存有不同的理解。从现有文献及考古资料对这些古地名加以梳理辨正,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诸冯、负夏、鸣条、冀州、历山、雷泽、河滨、寿丘、姚墟皆在今山东菏泽一带。  相似文献   

9.
文明起源时期,冀西北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畜牧、狩猎和农业耕作,这为黄帝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里现存着大量有关黄帝的考古遗迹和传说,诸多文献也记载了黄帝在这里与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来,兴盛强大的黄帝族从冀西北逐渐扩散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封于蓟,立唐称国,在晋为狄,凤鸣歧山,最终黄帝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10.
《黄帝伐赤帝》是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孙子兵法》的佚篇之一。它最早记述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的五方五色帝的传说。对研究先秦的五行学说及黄帝的传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篇著成年代国内学界鲜有论及。马来西亚大学郑良树先生认为:“以黄帝、赤帝、青帝、白帝、及黑帝作为五帝的配置”,要到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才完成,因而佚篇  相似文献   

11.
九尾狐始载于《山海经》之青丘,经郭璞注而得到后世的默认。然而,青丘山与青丘国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据《山海经》的文例可证青丘山之九尾当为别一种动物,后世认作祥瑞者乃是青丘国之九尾,由于脱文导致郭璞的误读,加之后世因为政治、宗教等各种原因,使得九尾狐成为祥瑞或灾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自1992年开始兴起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以来,在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思潮中诞生的“炎黄子孙”的言说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围绕着“炎黄子孙”这一提法以及在全世界华人中兴起的“炎黄热”,却引起了来自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异议与争论。本研究拟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汉族社会和苗族社会中兴起的“炎黄热”以及“蚩尤热”的追踪和考察,对在清末民初形成的“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近代中国国民整合路线的不同内涵加以初步的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根本不存在,将伏羲、少典氏、有娇氏、炎帝、黄帝、蚩尤单独或者共尊为中国各民族的始祖是不够确切的,这样做会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不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国际友好交流,也不符合宪法关于民族平等的原则。当然,这一现象本身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在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4.
汉代“蚩尤”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6,26(4):13-18
“蚩尤”神话在汉代得以演绎充实,形成内容丰满的故事。不仅官方祭祀体系中重视“蚩尤”祭祠,民间也有广泛的“蚩尤”信仰。特别是齐鲁地方“蚩尤”崇拜尤为浓重,反映了汉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如果期求全面地说明汉代意识史,似乎不宜用“独尊儒术”做简单化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蚩尤在中国远古神话里占有重要地位,但自《山海经》开始,其叙事模式几经变化。《史记》塑造的“乱神”与“战神”双重形象,延续千年。清末至民国,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进入,蚩尤成为统合以“苗”为主体的边胞人群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蚩尤不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而且与黄帝、炎帝构成中华“三祖”,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标示。但在各种力量驱动下,它也同时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品牌,引起争夺。在此过程中,作为“遗产”的蚩尤经历了多重阐释,也数次重塑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作者《千古文明开涿鹿——华夏创世之谜》[1]的续篇,主题是对蚩尤在长江下游创建良渚文化的业绩作进一步探讨。通过考古界迄今提供的地下丰厚遗存,对蚩尤在华夏创世中的历史地位提出进一步阐释,力图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其与炎黄等被视为华夏始祖的传说人物同样光辉的远古形象。  相似文献   

17.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8.
溯源炎黄、蚩尤及其关系,论证蚩尤是苗族的先人及其影响,探讨蚩尤被历史遗忘的原因以及重新评价蚩尤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