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短评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工具。教学用语问题是民族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教学用语问题上,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往往发生争论,徘徊不定,影响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在深化民族教育改革中认真研究,合理解决,以保证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权利,促进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深化民族教育改革中,从本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  相似文献   

2.
韩江华 《民族学刊》2021,12(8):36-45, 124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奉行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始终践行“各民族都平等、自由地拥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新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指导下,党将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实时地调整为: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强化“中华民族身份意识、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同时保障“各民族都平等、自由地拥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构建起“一体多元”的国家语言格局,坚持“四个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民族语言文字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回顾和分析西藏民族语文工作的实践情况,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实际,制定学习、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正确方针政策以及立法的过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语文工作的一贯重视及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同时依据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汉语文和各少数民族语文共同发展并构成了我国多元性和多样化的文化,阐明了做好民族语文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谈土族文字中解决新词术语的方法问题李美玲民族语言是该民族人民进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产生的民族文字是该民族内部使用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民族文字的产生意味着这个民族已由愚昧走向文明,标志着她已进入了一个把自己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明...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五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续)本刊编辑部民族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民族语文的作用促进改革开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孙竹(民族语文)第l期第1页再论关于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问题孙竹(民族研究》第2期第16页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努力推进民族语...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语种多,文种多。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五十三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文);解放前,二十一个民族已有了自己的文字。五十年代,国家又帮助十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帮助一些民族改革或改进了文字。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多数人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 四十多年来,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一般来说,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还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相似文献   

7.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文(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文).解放前,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五十年代,国家帮助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多数人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在去年十二月举行的全国民族语文工作会议上,回顾总结了40年来我国民族语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一)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了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行使自治权利的工具.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等重要会议,提供了蒙古、藏、维、哈萨克、朝、彝、壮等民族文字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理论与政策,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文化和卫生事业及科学技术,提出要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9.
民族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我党从建党初期开始提出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政策 ,并在后来的 70多年时间不断发展和完善了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相似文献   

10.
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民族内部和外部进行交往的媒介。所以,民族语言除了具有思维思索的功能、社会政治文化的功能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现出交际认识的功能。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状况既反映了该民族自身发展的水平,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构成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两个方面:一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本民族或民族社会的政治事务;二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少数民族政治政策通过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对各民族平等政治权利的具体规定,通过各民族自治管理形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在各领域内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贯彻执行,来系统地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权利、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少数民族优秀干部的健康成长以社会制度为中介,依赖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干部制度,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其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连续过程,需要不断加压,能职渐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体现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交际环境变小、与其它人口多的民族杂居等原因,越南的尔都、布依、仡佬、阿连和马良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出现逐渐消亡的危机。要保留和发展这些濒危语言,笔者认为这些民族必须得到良好的普通话(即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以便创造与各民族进行平等交际的环境。同时,要多种形式地组织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为他们使用母语进行交际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回族目前普遍使用汉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一些波斯语词汇。我们从研究回族先民语言到现代回族汉语代演变历程,来探讨回族语言和波斯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特殊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权的重要方面.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和充分行使问题,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