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民族》2008,(2):26-29
西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 民族学也称文化人类学,西方文化人类学最初介绍到中国的主要是进化学派,翻译出版的有摩尔根、泰勒等人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后,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等相继传入。传入比较晚的是功能学派,但其影响较大。有些大学开设了民族学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们曾分别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农村作实地调查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和报告,迄今还有参考价值。1934年冬,由于全国各地区学者们的努力,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会。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民族学学者集中在西南地区,对当地各民族进行调查研究。并办有刊物,发表不少民族学方面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民族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民族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思考陈烨作为一门国际性学科,民族学在我国的历史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仍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可以说我国的民族学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已令全球民族学界为之瞩目,我国民族成份的识别工作、“三套民族丛书”、“五...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民族学的回顾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民族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19世纪中叶正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初叶民族学传人我国,最早介绍这个名称和概念的是蔡元培,他写了"说民族学"一文。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瑶族、苗族、高山族、赫哲族等民族进行实地调查,林惠祥、陶运逵、凌纯声、关泽霖、杨、杨成志、林耀华、费孝通等老一辈民族学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民族学专著,为中国的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新中国的民族学在…  相似文献   

4.
时事出版社于1990年2月出版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施正一教授编著的《西方民族学史》一书。这是我国民族学界的重要成果之一,对我国民族学界更好地坚持“洋为中用”的研究方向,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该书不仅简要地概述了西方民族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突出地介绍了英法德美俄和其他欧洲国家民族学各个学派的学术论点,而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加以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学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这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和新时期(1978~2008)以来的民族学.在旧中国时代,中国的民族学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到了新中国前期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又成为苏维埃民族学派的一支,曾为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出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新时期以来,在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来往30年之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入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开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新时期以前,民族学曾先后被称为"资产阶级学科"和"修正主义学科"而被撤销.近30年,是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最迅速,也是成果最丰富的时期.这30年的学科发展可以再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与重建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时期;2000年以后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民族学”,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和欧洲的民族学。从那时起至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它们的“兴盛”时期。不仅研究人员和机构显著增加,而且,相继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派。西方民族学是伴随着本国资产阶级对外  相似文献   

7.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 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民族历史学     
民族历史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以来,直到四十年代期间,北美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才首先在他们的著述和研究中系统地运用“民族历史学”这一术语描述新大陆土著民族的历史。在稍后的年代中,“民族历史学”是指任何有关非欧洲民族的历史研究。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人们通过运用文献、口头考古资料、概念框架结构以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试图重建在与欧洲人接触以前及以后当地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学家把历史资料和在这些社会现在成员中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实地工作结合起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苏美人文科学合作委员会下设的苏美民族学协作小组自1977年开始了工作。共同研究的选题定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对平均寿命高的民族和民族集团进行综合性医学-生物学与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和《对北西伯利亚和北美土著居民进行的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对比研究(关于印第安人起源的问题)》。本文只想涉及第二个问题。这个题目具有巨大的理论识别意义,它不仅使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也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n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 of Ethnici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魏忠 《中国民族》2008,(2):30-31
人类在古代就有对不同民族的认识,民族资料与民族知识的文献积累也很早就有了,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一般是以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为标志的。在以后的发展中民族学又形成了多种分支和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重要代表人物。 形成近世民族学科的开山人物是两位著名的德国学寿阿道夫·巴斯蒂安(1826—1905)和拉采尔(1844—1904)。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他们依靠当时的地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知识,或者亲身赴世界各地旅行,进行人类学考察或者利用其他旅行者、传教士的游记及各种关于异民族事迹的记载进行分析研究,为民族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巴斯蒂安近于哲学家,拉采尔则近于自然科学家,他们又都是历史学家。都是从地理环境出发研究人类的。  相似文献   

13.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以民族学系为核心,科研力量较雄厚的民族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基地。 民族学系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她的前身为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研究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民族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心。50年代初,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因被视为西方资产阶级学科而在国内的大学中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原燕京大学民族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等一批有关的系被撤销,于是国内各大学中和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中一批顶尖的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学与社会学学者集中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继续从事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接受世界、融入世界的历史过程。期间,中国许多学者由被动走向主动,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孟航著的《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1900-1949)》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史为线  相似文献   

15.
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田野调查的明确方向是深入研究“苏联各民族的起源和民族历史”、“现代民族过程”、“与民族历史有关的人种遗传学”、“现代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诸问题。象过去几年一样,1982年民族学田野工作的主导力向之一是研究我国居民中的民族过程。一般说  相似文献   

16.
书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选编的《民族学译文集》第三集已于199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集重点介绍国外民族学基本理论问题,共收译文23篇,按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两篇书摘,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文化和文化变迁。第二部分是美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人类学”条目,由若干小条目组成,其撰写者均为国际著名学者。第三部分是《苏联民族学》杂志于1987年开展的民族学大讨论,涉及民族学的对  相似文献   

17.
在施正一教授诞辰70周年和从教43周年的前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施正一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八编63.8万字。作者在《代序》中,谈到自己作学问、搞科研坚持“严、勤、创、情、实”5个字,如实地概括了作者的洽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多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内涵、任务等方面存在不同观点。施正一教授在《文集》第二编“论广义民学”一文中,提出并界走了什么是“广义民族学”与“狭义民族学’。他认为,广义民族学是以“民族”这个特定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变化与消亡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8.
苏联科学院院士Ю·В·勃罗姆列伊在其《民族与民族学》一书中,指出了研究世界民族的两个学科的名称: 和 ,我把这两个科学术语分别译为“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见《民族与民族学》中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这种译法对不对呢?现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作“民族学”,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译法。然而,在这里则不能译成同一个名称,不能都译成“民族学”。这是因为作者指的是两个学科,而且两个术语是连用的,即“ . ”。(见《民族与民族学》俄文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3年,第178页)如果把它们都译作同一名称,就会象众所周知的“从‘民族’到‘民族’”那样,出现“‘民族学’和‘民族学’”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民族学中 ,实地调查 (亦被称为田野工作 )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可以这样说 :没有实地调查 ,也就没有民族学。2 0世纪上半叶 ,功能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对民族学实地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新方法。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 ,一次飞跃 ,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所强调的是“参与观察” ,因而在一些场合 ,“田野工作”又被称为“参与观察”。①中国的民族学出现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类学界前辈杨堃先生的<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史略>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当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进入恢复重建时期,西方诸流派理论重新被学界热切关注,而法国社会学派较少为当时学界所知,于是年届80高龄的杨堃先生撰文介绍.文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学年刊学派民族学的流派形成、学术传统、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这些"通俗"的知识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学教科书"的"铁板一块",然而从"细密"之处仔细推敲,会发现仍有一些勾连却分叉的"纹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