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作品穿越地理与时空进行传播与接受的客观必然.创造性叛逆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在其程度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在翻译实践中,巧妙恰当地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译品在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创造与叛逆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模糊。从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创造和叛逆性创造入手,尝试厘定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应在翻译这样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全面的分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创造性叛逆与翻译的关系,并且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两方面阐述对创造性叛逆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政治宗教促使的创造性叛逆、文化差异导致的创造性叛逆、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引起的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影响是相对的,译者有可能克服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叛逆产生的过程,诗歌形式精炼、意象丰富的特点使其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对原文信息的增减和意译,其原因与译者的文化背景、个人风格和不同语言间的根本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受到时间、空问、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往往表现出某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有多种体现,最具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是个性化翻译.承认创造性叛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承认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创造性叛逆应是在忠实原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了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是密不可分的。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难以避免,而译者对读者的关怀又促成了创造性的叛逆。笔者从积极的方面审视翻译中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并认为正是由于它,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杰作得到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传统译论对于忠实的理想化观点出发,从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文化接受的角度,阐释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任何翻译,其本质都是把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而作为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的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必须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因此,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其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论证创造性的文学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