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国际教育界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伦理规范、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这首先要求教育者要先树立德育为首的价值观。而儒家德育为首的办学育人理念、教者必须先"正己"后"正人"的德育师范性理念和教者"温而厉"的忠爱德性感化思想,为当今教师的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功践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范本.它确立了人格培养、德性教育的办学宗旨,恢复了先秦儒家教育的传统;它从教学、日常礼仪规范和以文化人的环境涵养等方面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德性教育实施途径.其人格德性教育的成功实践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现实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实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情境中以德识传授、德性养成、德行践履为目标的意义互动。由于传统独白的施教方式失落了受教者的主体性与德育的价值性、教育的人本性与道德的发展性,高校德育实践陷入了受教者对施教者及其规训的"失语"困境。因此,立足德育对话的理论基础,从平等、差异、共生的德育展望出发,在德育主体之间建构观照生活世界、贯穿价值叙事的"对话场域"是高校德育实践走出"失语"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应当借鉴儒家伦理优秀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应当借鉴儒家伦理的优秀成果。一是道德规范,儒家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的论述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二是道德精神,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见利思义"、"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仁者爱人"等精神值得大力发扬;三是德育方法,儒家主张受教育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应学思并重、反省内求、积善成德、慎言力行以及慎独;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儒家重视身教示范、环境熏陶、因材施教、塑造理想人格等。这些都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在孔孟对"德性"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认识与发展之后,儒家建立了一种以人性"善"为基础,以具有丰富"仁"德性内涵为核心,通过道德主体(人)的道德践履过程,将作为内在于心的道德精神形态的"德性"品格外化为现实德行的德性伦理体系.同时,在"天理良心"主体性价值尺度的规范下,"修齐治平"最终成为人们德性修为的终极目标.当前,研究儒家德性伦理普及教化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其形式要素方面的有效经验,是探索适应当代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运行机制的必然话题,也可为和谐社会建设与个体生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儒家所以认为"礼乐"可以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关键在于"乐"的"感动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而主要并不是一种"知"的教育,使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成就德性,培养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儒家哲学性命一贯的道统思想,从心体立论,以立志成圣为宗旨,把"良知"作为成就德性的先天依据,使其具有普遍性,树立起了他心中的德性观,并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成就德性的路径与方法,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最终成就完满德性,这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教思想与医学生医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医学生医德状况凸显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而导致这一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广泛存在于医学领域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儒家学说蕴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医德教育具有资源性意义。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有助于人们纠正唯科学主义的偏差,为教育者进一步探索医德教育的途径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学说体系包括:(1)提前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构想;(2)设计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4)倡导循循善诱式的道德教育方法;(5)确立自我修身的一系列重要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重视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是古希腊伦理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揭示古希腊时期“生活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 ,对今天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一个千古话题。人们不断追问“道德是否可教”?其实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不同的语境下设问的,所问的不一定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德育研究首先是梳理“问题”背后的学科立场和话语背景;有了清晰的视野和思想脉络,才能推进道德教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16.
儒家在其道德建设过程中,强调"义以为上",力图使其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关于荣辱的体验,形成相应的荣辱观,实现其价值导向。儒家认为人"非利不生",用"义以分之",主张"义以为上"荣辱观,把"计利富民"作为价值导向,从而树立其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使用CiteSpace5. 1. R8对CSSCI收录的德育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及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德育研究经历了理论探索与建构、关注个体生命世界、引导德育向生活世界转向三个研究阶段,整体呈现出以国家相关文件为导向稳步发展的态势,但关注度亟待提高。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基于"大德育"的理论研究视野,以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呈现出从理论建构到实践探索的研究转向。研究队伍方面,研究机构整体上处于较低合作水平,强有力的学术传承关系及学术研究共同体有待形成。研究发现,"立德树人"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热点,深化改革视域下对"如何立德""以何树人"的实践探索将是我国德育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新进展。“以德治国”具体到高校来说 ,就是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因此 ,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德治、法治、人治等相互关系 ,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 2 0 0 3年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 2 9届年会 117篇论文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对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内容及其借鉴作了论述。本文认为 ,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有三个层次 :即道德教育主体层次 ,道德教育分支层次 ,道德教育与其它社会领域交叉层次。当前国际道德教育学界对这些层次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我国明确发展道德教育学科宏观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丰富有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弥补道德教育学科量化研究方法的不足等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下,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应旗帜鲜明地强化其政治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性,从渗透的渠道、渗透者的素质、渗透的过程来分析渗透性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开启德育新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文中还剖析了“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加强道德教育从而也促进“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